皇上對蝗蟲說了一句話 漫天蝗災徹底消失

來源: snowtrees 2020-03-07 20:23:0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743 bytes)

水稻田的美景之中,蘊含無窮的生命奧秘。

 

蝗災與水災、旱災並稱古代農業史上的三大災害。《詩經》中稱蝗為螽,戰國後多稱蝗,約在宋以後,蝗又稱“蝻”,合稱蝗蝻,至今沿用。歐陽修形容蝗蟲“口含鋒刃疾風雨,毒腸不滿疑常饑”。

明朝徐光啟《農政全書》中說“凶饑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澤有偏被。水、旱為災,尚多幸免之處,惟旱極而蝗,數千裏間,草木皆盡,或牛馬毛、蟠幟皆盡,其害尤慘,過於水旱。”

《尚書?微子篇》中說:“天毒降災荒。”意思就是災荒是上天對人類的懲戒。中華傳統神傳文化認為,吉祥凶禍的出現都預示著國家興衰存亡。因此《中庸》中說:“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漢代董仲舒更提出天人感應學說,認為:“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遣責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度,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

所以,古代明主聖君在災異來臨之際,多能躬身自省,罪責己過,以求得上天寬憫,破除人間災異。


中華傳統神傳文化認為,吉祥凶禍的出現都預示著國家興衰存亡。(clipart.com)
《貞觀政要》中就記載著一個關於唐太宗反躬自省、消禳蝗災的真實故事。

貞觀二年四月辛卯,京師大旱,蝗蟲大作,漫天的蝗蟲飛壓,農作物受到了很大損失。唐太宗心情非常沉重,他決定親自到野苑中去看看災情。

唐太宗看見遍野的蝗蟲,特意捉撿了幾隻很大個的,對著它們說:“民以食為天、以穀為命,你們卻吃盡了糧食,這會對天下百姓造成多大的傷害啊!”

“如果天下蒼生有什麽過錯的話,罪在朕躬一人啊,如果蝗蟲你們真的有靈性的話,你們盡管來吃我的心,而不要傷害百姓啊!”

說著,太宗竟然就要把蝗蟲吞進肚子裏,好讓蝗蟲來吃自己的心。左右大臣趕緊阻攔,說:“龍體保重,這會得病的,萬萬不可。”

太宗說:“我希望將天下災禍轉移到我身上來,還怕什麽疫病呢?”說完,就把蝗蟲吞進了肚子裏。太宗仁心待民、罪責己過的誠心感動了上天,很快,鋪天蓋地的蝗蟲大軍消失了,蝗災消除了。



這件事在《資治通鑒》和《舊唐書》等信史中都有記載,可見所記載的並非虛構,而是曆史事實。唐太宗吞蝗滅災的典故就此傳開。

直到今天,在山西南部和東南部都流傳著唐太宗滅蝗的神跡。晉城城區一帶,民間流傳著貞觀二年三月,李世民以旱蝗責躬,後吞蝗消除天災並於癸酉日天降甘霖緩災的故事。而長子縣一帶的民眾則因此而立廟祭祀,恭拜太宗聖德。

唐人張鷟在其筆記《朝野僉載》中記載,唐太宗吞下蝗蟲後不一會兒,便有像鸛鳥那麽大的烏鴉飛來,一百萬隻是一群,用一天的時間就把蝗蟲吃光了。唐玄宗的臣子浮休子說:“這是文武聖皇上(李世民)的精誠感動了上天而得到的結果。明君應當發揚德政教化而謹慎地施行刑罰,來回答上天的警誡。”


唐太宗吞下蝗蟲後不一會兒,便有像鸛鳥那麽大的烏鴉飛來,一百萬隻是一群,用一天的時間就把蝗蟲吃光了。示意圖。圖為清 吳應枚《萬點寒鴉》局部。(公有領域)
唐太宗的仁心也為後代帝王和文人大臣立下了順天愛民的楷模。唐天祐末年,大批蝗蟲出生在地洞中,它們長成後,一個接一個地咬著爪子和翅膀從洞裏連綿不斷地扯出來。

當朝皇帝對著蝗蟲們感歎:“我犯了什麽罪,你們要吃我的莊稼苗?”不久,蝗蟲都變成了蜻蜓。洛陽一帶的蝗蟲也都變成了蜻蜓。那一年,各種鳥雀都變成了燕子。

宋理學大家朱熹曾奉旨去浙東一帶視察蝗旱災情,隨時報奏皇上,他在會稽廣孝鄉除了捕蝗外,還進行祈禱,他在《乞修德政以弭天災狀》中寫道:“為今之計,獨有斷自聖心,沛然發號,深以側身悔過之誠……然後君臣相戒,痛自省改……庶幾精神感通,轉禍為福……”

如今的中華大地,瘟疫橫行,蝗災逼臨,不知當政的統治者們是否讀懂了天意,危機已然來臨,不順天合德者,天懲必接踵而來直至惡政滅亡。點擊看:新型冠狀病毒”實際死亡數量應遠超於官方數據

參考資料:

《貞觀政要》卷八
《朝野僉載》
《稽神錄》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