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多把揚州看成“江南”,是基於文化概念而非地理概念。即所謂“文化揚州最江南!”

來源: 2011-08-13 10:06:32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杜牧原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杜牧於大和七年至九年間(公元833835年)曾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在揚州住了兩年。這首詩作於他離開揚州,居於北方中原地區以後。他在詩中懷念的秋盡而草未凋的“江南”以及“二十四橋”都是指揚州景色

 

揚州雖然地處長江北岸,但整個氣候風物,實與長江南岸無異。加之盛唐時的揚州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所以在唐代及自唐以後很長曆史時期,揚州都被看作“江南”,這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請參看《文化揚州最江南!》一文: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502/22/796108_258525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