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褲子文化

my photo: ....提褲子
提褲子文化
關於提褲子,有個朋友說了三條,很有意思。
1 . 人原本是不穿褲子的,後來非要穿,結果毛沒了,惡性循環。
2 . 人原本是爬行的,後來非要立,結果習慣了,褲子就必須設計成這個樣子。
3 . 人原來不把性當回事的,後來非要當回事,結果把好好設計改造的“欲推還迎”,自然更不方便了。
服飾作為性美的標誌,其起源耐人尋味。原始人還沒有懂得穿衣時,是沒有羞恥感的。遮蔽性器官,是為了吸引異性。而當穿衣成為習慣時,羞恥感便產生了,偶然暴露性器官就引以為羞了。因此,對性美的欣賞,首先是從服裝開始。
文藝複興,人體成為人性觀念的載體,從而形成了“男褲女裙”的男女服裝兩性模式:中國的 "男袍女裙" 確立於後漢,是儒家思想對傳承服裝模式的改造結果。兩性服裝模式是一種人類文化現象。
服 裝所以稱之文化,是將人的裝扮演進為人的性別替代。男女兩性作為對立兩極給服裝帶來無限靈感。設計女裝的大師以男士為眾,其對異性的理解與認識更充滿無限 遐想。所有設計師抱持的不同觀點與個性,其根源在於他們深刻認識的女人或男人。使服裝設計成為以人體為表現的創造,又是這種象征意義使服裝進入了藝術領 地。
審美文化不斷地流動變遷,服裝自然也隨之花樣翻新,時裝就這樣誕生了。在時裝審美 上的 “陌生化” 追求,總是代表一種時尚潮流。“酷cool” 的本意是冷,與“冷”相對的是“熱”,“熱”,是一種群體性“發燒”,而“冷”則傳達一種卓而不群的 “眾人皆醉我獨醒” 。酷的女人在花紅柳綠的眾香裏是素麵玄衣與眾不同的。《詩經.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 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就是說,東門之外女子眾多如雲,卻不是我所想的,隻有那個穿著素衣綠裙的女子,才能是我心頭的愉悅。
追求個性成為一種審美時尚,穿衣服成為 穿 “概念”:自然複古、環保休閑、個性極簡, 從這些概念的演繹,從上緊下鬆的錯落有致,到超低超短的時代節奏,體現了他們的價值偏好。走在街上,對麵的低 腰褲女孩看過來,這邊低腰的男孩看過去,少男少女相對而視,彼此不需要語言,心境已十分相近。
以前褲子隻是男人的衣服。不過,當褲子演變 到女人身上之後,就起了很大的變化,70年代以前, 褲子基本保持了傳統。到了80年代後,首先出現的是大褲 腳的 “喇叭褲”,到上粗下細的 “太子褲”。90年代後,褲子開始在尺寸上打起了主意。由長褲;到 腳脖之上的(長短褲);褲腳到膝蓋的(大短褲);褲腳到大腿根的(超短褲)。在流行與傳統意識的交鋒中,女人們將大短褲的褲腳從膝蓋之上拉到膝蓋之下,於 是,這種 “超長短褲” 和所謂正統的筒褲就成了目前女人褲子的主流形式。
當然,褲子還在進一步演變,這次演變的位置是褲腰,其趨勢就是由女人的腰部逐步下移。
女 人的褲子,所謂婦女解放運動,就身體與服裝的關係來看,仍然是延宕在遮掩與裸露之間的遊戲。一條是肉身的緯線,一條是審美的經線,一虛一實,一暗一明,各 種力量就在這兩條線索界定的戰場中爭奪對肉體的自主權,其中,肉身的緯線始終是一條解讀服裝的不二法則,而審美經線的作用則是不讓人直接 “天體” 示人,以保持其色情想象。兩者的同謀關係一目了然。關於低腰褲子的便與不便,穿了以後的提與不提,都不是在設計師的考慮之列。
美國學者戴 斯蒙.莫裏斯在《觀人術》一書中談到一個現象: 在西方社會,經濟繁榮時,婦女的裙子呈上升趨勢;經濟衰敗時,裙子就變長而下降。20年代,經濟發展,裙子較短;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普遍發生經濟危 機,裙子加長了;40年代上半,經濟起飛,裙子又上升;二次戰後經濟蕭條,裙子再度下降;到60年代,經濟走向繁榮,裙子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超短裙 就是在這時出現的);70年代,經濟平穩,裙子又回到一般長度。對於其中的原因,莫裏斯作了這樣的猜測: “或許經濟的安全感使她們自覺地更坦然地麵對男性,也或許是整個社會的繁榮,使她們也活潑開放起來。” 如由此推論,在當今的經濟危機下,人類的褲腰子似乎要上升了。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