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究竟是河南人還是山東人?

來源: 2011-04-05 02:39:19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早上喝咖啡,打開電視看新聞—赫然看到河南祭拜黃帝的大場麵---正直清明時節吧?。
粗看,漢白玉的黃帝雕像---脫胎於華盛頓林肯紀念堂的造型---比率也非常接近,大概有4、5人那麽高吧?無論如何—比起座落在山頂的堯舜帝的兩個頭像---視覺感受舒服多了。

出席祭拜祖先的行政長官是穿著紫紅色唐裝、帶著金黃色圍巾的年輕副省長,有趣的是所有的古裝禮儀小姐好像個個比上台的首長高出一個頭,有一位台灣來的貴賓被禮儀小姐帶上台,簡直像宮女帶這個小太監似的。

中華各民族能從五湖四海來到這裏,祭拜傳說中的老祖宗—雖然形式和服裝都有點怪怪的---能團結在一塊,為同一個和諧的理想目標祭拜、祝願---總是不錯的。於是,我也從新學習起來:
===============================================

(以下是----zt)

“黃帝故裏景區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區軒轅路,占地麵積100餘畝,黃帝故裏祠始建於漢代,後曾經毀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鄭縣令徐朝柱立有“軒轅故裏”碑。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緬懷始祖功德。近年來,新鄭市人民政府對黃帝故裏景區進行了擴建。黃帝故裏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聖地,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 


近年來,新鄭市人民政府對黃帝故裏景區進行了擴建。…軒轅橋東西配殿祠後建有黃帝寶鼎壇,樹九鼎,黃帝寶鼎置於中宮,高6.99米,直徑4.7米,重24噸,為天下第一鼎.

其它分別為愛鼎、壽鼎、財鼎、仕鼎、安鼎、豐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銘文鐫刻萬年曆史故事;兩側立有56個民族圖騰玉柱;鼎壇四周建有楹聯回廊,掛有當代名人歌頌黃帝功德的楹聯。在鼎壇的北麵是軒轅丘舊址,高大的丘內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築軒轅黃帝紀念館,采用虛幻手法,展示黃帝風采。軒轅丘一側,建有黃帝文化藝術苑,薈萃了豐富多彩的黃帝文化藝術。

  有眾多史料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建都在河南新鄭,故河南新鄭也是黃帝故裏!

明《大明一統誌》:“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現存於軒轅故裏祠的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大殿碑記》曰:“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北有軒轅丘遺跡,乃當年故址!“
==============================================

我記得,成都的“都江堰”—是國家定位“AAAAA”國家級別旅遊保護區,看來,河南政府還得繼續努力了。同時,河南的“黃帝”還要麵對中國山東的“黃帝”的”挑戰“了:


以下是(zt)


黃帝故裏山東壽丘

  《史記》記載:皇帝生於壽丘。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皇帝生於壽丘,摘魯城門之北。居軒轅之丘。唐朝《史記正義》明確把壽丘認定為曲阜城東八裏。

宋朝皇帝以黃帝為先祖,正式將曲阜改名為仙源,宋真宗親自到曲阜拜祭黃帝。至今曲阜有壽丘遺址,黃帝之子少昊陵墓。 。

《史記帝王世紀》記載:“黃帝生於壽丘”。而其注釋更詳細地指出“生於壽丘”,且在魯東門外(今山東濟寧曲阜縣東北約六裏)。《史記》記載:“舜作什器於壽丘”,均指此地。

宋朝時宋真宗為紀念軒轅黃帝生在壽丘,曾把曲阜縣改為仙源縣,並在壽丘建立景靈宮。1991年挖掘了當年的兩幢巨碑,修成後碑高約18米,重約300噸。碑額浮雕六條盤龍。碑下贔屭昂首向天,實屬罕見。可以說,曆史中的記載,已經非常明確的指出了黃帝生在山東濟寧曲阜。

  而且最為耐人尋味的是,在已無爭議的黃帝陵前的墓碑上就明確的刻著“黃帝生於壽丘”等字樣。河南新鄭在證據並不占優,且史學界並無定論的情況下,堂而皇之的將此殊榮據為己有,實在是具有“竊國者,為諸侯”的勇氣和“狸貓換太子”的超凡手段。如果真的懷著對祖先敬仰之心的話,就應該本著以史料為依據,以遺址為載體,實事求是,廣開言路,推進黃帝研究,而不是倉促上陣,一家獨大,自封為“正宗”。倉促搶奪出生地的真正目的恐怕還是“祖宗搭台,經貿唱戲”吧!

  真不知道,其他四個黃帝出生“候選”地的人們在看到電視熒屏上河南人自以為是導演的這場“祭祖秀”時,該是作何感想!我們的黃帝老祖宗會不會原諒我們的猜想和演繹!

  新鄭祭黃,究竟尷尬了誰?是其他四個地方純樸的人們?是目前仍在致力於黃帝生地研究的曆史專家?還是所有炎黃子孫?

===================================================
  


也許,我們祖先有一個“河南黃帝”、一個“山東黃帝“吧?不管是“三A”黃帝,還是”五A“黃帝—反正都是傳說---傳說黃帝隻是去過河南工作,傳說黃帝還去過廣東工作?那,我可能就是“黃帝的後裔“了---因為我姓黃—這可不是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