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門散記之八: 蔣介石的一碗雞汁芋艿

來源: 微心自在 2020-04-08 15:52:0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807 bytes)

 

今年清明那天,我老兄酒色夫微信寄來別人編好的蔣介石離世四十五年小集編錄了他人生許多照片包括他唯一的一張在公眾麵前落淚和一張吐舌頭搞怪照片,可以說看完不會覺得蔣介石是凶神惡煞,而是有血有肉的曆史人物, 特別是他二十多歲在日本時期,真是比今天很多媒體上眾多帥哥還帥的人物。蔣介石雖然曾經被公認比不上胡漢民和汪精衛來做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精神傳人,但是最終繼承總理政治財產的隻有他這個軍校畢業的強人,卻一生借民主之名,行獨裁之實,但這個拿緊槍杆子的強人卻絕不是土包子。

 

照片裏的蔣介石看起來有點像很多我見過的老寧波, 光頭,壽眉白白的,五官更是有寧波老人的共性:豬油芝麻湯團般的圓潤,沒有什麽硬線條。老蔣笑眯眯的照片直讓我想起他最愛的一碗奉化雞汁芋艿。 蔣介石的故鄉浙江奉化是一個很窮的地方,出產兩樣東西:竹筍和芋艿。都是山上能夠種植或者野生的,當年沒有什麽道路,窮困的農民很難靠這些土產致富。出生寧波後來到了上海的許多老寧波有一句出名的口頭禪”走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奉化芋艿頭”,意思是說吃了外地很多東西都及不上一口奉化的芋艿,足見奉化芋艿的絕味。蔣介石大江南北戎馬一生,也忘不了這個! 帶著宋美齡第一次回到奉化的時候,原配毛夫人送到桌上親手做的就有這一碗芋艿頭,不過是用老母雞的雞汁煮的,菜地裏剛剛摘來的原生態青蔥切末給了蒼白的芋艿一點青春,飄著的是一點點金黃的雞油香,吃到蔣介石嘴裏的是當年母親做菜的味道,是原配苦苦等待忍辱寬容的善良,八仙桌上還有蔣家長輩宗親作陪,強人如蔣介石必然不會從長袍袖子裏拿白色的手絹出來擦兩滴眼淚,但一塊芋艿在口,感情一定是複雜的,他肚裏一定是非常明白的。宋美齡一生跟蔣介石在吃飯上中西有別,更看不起寧波的鄉下菜,何況還有毛福梅存在。但是這一次寧波的還鄉旅行,竟然使宋美齡對這一碗雞汁芋艿,情有獨鍾,甚至回到南京以後還念念不忘。害得戴笠為了拍蔣夫人馬屁,也為了討好毛夫人,曾經專門用飛機從奉化空運一碗蔣家門裏出來的雞汁芋艿,吉普車從南京機場飛速開到總統府,送到了蔣夫人的餐桌上。這一碗芋艿,傳給蔣介石聽,他也一定非常高興。既高興宋美齡終於有一樣喜歡吃的寧波菜,也一定高興毛夫人用這一碗芋艿表達了她的意思,緩和了他和宋美齡之間的尷尬,戴笠這個馬屁之高明,超凡絕俗。當年的紅塵一騎,送到宮裏的隻是妃子微笑,戴笠飛了一次軍用機,緩和了民國第一家庭的多年難堪,功在黨國啊!

 

要澄清的是這一碗寧波家鄉土菜關鍵詞是雞汁。雞汁不是雞湯,一個天一個地,完全兩回事。取雞汁,需老母雞一隻,黃酒胡椒蔥薑若幹,上蒸鍋大火快蒸。承載老母雞的必須是個有深度的大容器,當得起一句“有容乃大”。等到雞蒸完了,在容器底下的就是濃濃的雞汁被肥肥的母雞油覆蓋著,沒有鹽,隻有酒香,蔥香,跟雞本身的香氣,真是原汁原味。我十幾歲的時候身體虛弱,外婆每個禮拜蒸一隻童子雞,拿這個一小碗沒有鹽的雞汁喝下當補藥,說這是寧波人的偏方。有時候這一碗雞汁外婆也拿來做芋艿,靠著這麽一點點雞汁,把最最平民化最貧賤的芋艿堂皇貴族化了。蔥花雞汁芋艿不是湯,不是羹,絕沒有骨頭硬件,化在湯水裏半液體狀的芋艿和煮熟後變鬆軟的芋艿塊塊同時存在,入口是芋艿漿糊送上的雞香蔥香,咀嚼的是芋艿的泥土清香,如果芋艿的粉質厚,真是入嘴如化,口齒之間奇香滿庭芳。

 

蔣介石一生自奉甚簡,據說隻有一隻老母雞湯是老蔣總統廚房裏麵每天必須有的。菜式也很簡單,絕沒有鮑參肚翅和其他奢侈之物,在吃上,從沒有人說他是美食家。我想這一隻老母雞產生的熟悉口味多少給了他一點故土家國之思。他奉行王陽明人生哲學,他寫下的日記中,到處記錄了他克服人欲的希望和自我檢討,民國一代,梟雄無數,沒有人像他這樣每天自省。

 

這組照片裏麵還有一張蔣介石背影照,因為他正在祖墳前畢恭畢敬地存神默對,好像是他母親的王太夫人的墳。一張木頭八仙桌按我們寧波人的習俗是從山下挑上山的,蔣的右手邊放著竹編的多層的寧波幢籃,供桌上的供菜也完全民間化,沒有層層堆疊,沒有擠滿桌麵,也不知道有沒有雞汁蔥花芋艿這道奉化本鄉本土的名菜。總之,一國之主回到鄉下,行事作風完全隻好像是一個奉化殷實人家的兒子而已,最多隻是一個受儒家深刻影響的寧波土豪“蔣光榔頭”。

 

蔣介石的曆史功過不是我們老百姓說得清楚的。但應該沒有人可以爭議他是結束清末各地軍閥割據一統山河的人,也沒有人可以爭議,隻有這個能領導所有勢力的強人才能帶著一個統一戰線為國家民族抗戰八年免於滅國, 更沒有人可以爭議戰爭勝利後,列強多年的在華勢力被終結,帝國主義亡我之心第一次是被他消滅了。之後發生的曆史都還是十分有爭議的,但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突然看到一個客觀現實,或許是上帝為中華民族做的曆史實驗:在大陸,我們看到另一個強人毛澤東和他的後續者想徹底改變的中國人的文化族群,在小小的台灣,我們看到的是蔣介石以儒家為基礎的延續舊中國農業社會理念下的族群,在香港,我們看到一百年來英國人想改造的中國人族群,夾雜在其中的當然還有在台灣一些誰都不認的島國族群,這些曆史產生的族群能不能像雞汁蔥花芋艿一樣把每一樣融合好,一起拿上桌麵,才是我們華人未來大國成就的主旋律。

 

就像湖南人有紅燒肉和毛澤東,我們寧波人有蔣介石和他的雞汁芋艿。他的一生,曆史的擔子極重,一直到1975年88歲的清明節,苦遠多於樂,就像雞汁芋艿,多的是芋艿,隻有一點雞汁來給點幸福感。 我若是像他這樣幹一輩子這麽辛苦到頭來隻有每天一隻老母雞湯,我早就把曆史還給曆史,所以至今不敢讀王陽明。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這個芋艿是長在山上的嗎? -catoyy- 給 catoyy 發送悄悄話 catoyy 的博客首頁 (644 bytes) () 04/09/2020 postreply 14:50:24

寫得好 -yanglinwan- 給 yanglinwan 發送悄悄話 yanglinwa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1/2020 postreply 08:40:4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