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及資助特點對我國的啟示zt

來源: 2010-06-08 18:51:26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實行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德國除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隻不過不同國家對個人承擔的比例要求不同而已。但“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象美國一樣,將高等教育成本如此廣泛地分配於公眾和私人資源之間,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象美國一樣做到高等教育的價格、補貼和資助計劃的如此多樣化。”而美國的研究生教育體製又與我國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研究美國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與資助特點對於我國正在進行的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製度改革無疑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1 美國研究生教育成本的分擔特點
1.1 多元主體參與分擔
美國的高等教育辦學體製是公、私並存,但注冊於公立高校的學生卻占半數以上。因此,美國研究生教育成本由多元主體分擔——高校自身、私人機構、中央和州政府、學生、慈善機構和個人。
在美國,雖然研究生學費主要由個人和家庭承擔(少數學生可以部分減免學費或全免),但由於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私人和高校等都廣泛參與各種研究生教育資助(如設置各種獎學金等),實際上也是多元主體再次參與了部分研究生教育成本的分擔,並為研究生減少了成本分擔的個人份額。
1.2 個人分擔比例適中
在美國研究生教育經費構成中,約30%的來自學生,約60%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約10%來自捐贈收入。其中,占總成本30%的學費卻隻占到美國人均GDP的15%左右。同時,研究生還可以獲得校內校外多種資助而減少個人分擔壓力,以順利完成學業。因此,看似美國研究生收費愈來愈高,卻並沒有從根本上影響到研究生的受教育機會。
由於學校性質不同,學生負擔的學費在公立高校中的比例一般低於20%,在私立學校總經費中卻要占40%左右。而私人捐贈所占的比例在公立中不足5%,但在私立高校中卻接近15%。州及地方政府對公立的投入超過其辦學總經費的40%,對私立的投入低於其總經費的4%。雖然美國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很高,但聯邦政府每年給學生的資助將近815億美元之巨。另外,私人的捐助也不可勝數。各種資助加在一起,使平均每一個中等家庭的學生實際上隻支付了大學學費標價的34%左右。
2 美國研究生教育的資助體係
2.1 美國研究生教育資助的種類
美國的資助係統主要有貸學金、獎學金、助學金(課外勞酬)和社會助研(如研究生資助金)等四個方麵。
(1)貸學金
美國研究生教育資助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它的形式多樣性,主體多元性,僅貸款而言就有多種,如聯邦佩更斯貸款和聯邦斯塔福德貸款、聯邦福德直接補助貸款、聯邦福德直接非補助貸款等,此外還有各種私人貸款。據有關資料顯示,在美國獲得貸學金的研究生占全部注冊研究生的比例已達到一半以上。
聯邦擔保學生貸款項目有多種,在美國被稱為“聯邦家庭教育貸款”,主要貸款項目如下:
“斯泰福貸學金”,該貸款項目約占聯邦擔保學生貸款總額的4/5。貸款對象是“有經濟資助需要的學生。”它由聯邦政府提供擔保,商業銀行出資借貸,分為“政府貼息貸學金”和“無貼息貸學金”兩種。“政府貼息貸學金”是指學生學習期間及還貸寬限期利息由聯邦政府支付。這要求對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進行調查,家庭收入低於一定水平的比較困難的學生才有資格獲得貸款。
“學生家長貸學金”,這項貸款麵向有良好銀行信貸記錄的大學生家長,貸款仍由政府提供擔保。利率不超過9%,仍然低於普通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利息在貸款發放後計算。
除了聯邦擔保學生貸款外,美國還有其它學生貸款,比如:
“帕金斯貸學金”原名為“國防貸學金”,它是由學校向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大學生及研究生發放,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利息由政府支付,學生畢業或離校後九個月開始還貸,還款期間的利率為5%。
“聯邦直接貸學金”,參加直接貸款計劃的高校可以從美國教育部直接獲得貸款資金。並向符合借款條件的學生發放貸款。這樣學生就省去了銀行、擔保機構這些中間環節,可以大大降低學生的貸款成本和拖欠償還率,並有利於管理。據美國國會預算委員會估計,聯邦政府每年可因此而節約資金43億美元。
過去20多年,學生得到的資助越來越多地來自貸學金。今天,貸學金已經占到全部可得資助的60%。在1999—2000年度,聯邦資助計劃在學生和家長貸款上發放360多億美元。這表明從那時起貸學金已經成為整個美國資助係統的基礎。
(2)獎學金
獎學金是美國研究生完成學業的重要資助來源。獎學金有校內和校外兩種。校外獎學金主要是由政府、非營利性組織、基金會、個人等提供的各種獎勵。一般而言,相對於教學型大學而言,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獎學金種類較多、項目較全、資助金額較大。以哈佛大學為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可以提供多個獎學金資助項目。通常情況下,85%的哈佛大學研究生能夠獲得來自大學內外的各種資助。而教學型大學為研究生提供的校內獎學金數量卻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助教、助研、助管等資助上。
(3)助學金
助學金名目繁多,有補助金、助學金、助研津貼、助教津貼、實習津貼等。補助金和助學金是為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提供的小額補貼,如購置材料、上機費用、調研車旅費等。助研津貼的發放對象是協助教授上課(包括批改作業、帶本科生實驗等)或者協助教授從事課題研究(包括收集資料、調研等)的研究生。美國獨具特色的助教助研津貼都是通過學生的工作和勞動獲得的。助教助研工作每年需申請,這就促使研究生必須保持優異的學習成績。
不同水平的院校間以及同一院校的不同學科間的助學金差距很大。一般說來,人文科係外部資金來源較少,通常的研究生資助方式就是設置若幹助教職位。經濟狀況較好的係可以提供工資較高的科研助理崗位。
2.2 美國研究生教育資助的特點
綜上所述,美國研究生教育資助體係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建立健全了以貸款為基礎的多元混合資助體係;(2)資助體係注重獎勵優秀與支持貧困相結合。研究生一般靠勞動、學習和科研而獲得各種資助,貧困但不夠優秀的研究生也可以通過“三助”、減免學費或貸學金等得到資助。(3)資助方式多、額度大、範圍廣。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學校每年提供大約815億美元的巨額資助。通過資助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人們因經濟收入上的差距懸殊而導致的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機會不均等問題。
3 美國研究生教育收費及資助製度對我國的啟示
3.1 最廣泛地調動多元主體參與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
美國政府、企業、各種民間慈善機構、基金會以及國民個人都積極參與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和資助,而不是將研究生教育成本簡單地全部推給研究生個人。這對於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積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國,但如何積極引導企業和社會各界資助研究生教育無疑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課題。
3.3 充分考慮國民的實際承受能力確定研究生個人分擔份額
由於多元主體廣泛參與資助研究生教育,美國奉行低學費原則和能力支付原則,麵向所有學生製定低廉的學費價格。因而看似不斷上漲的研究生教育收費卻在培養總經費中占的比例並不大,而且對於研究生個人來說,這一比例隻占到人均GDP的15%左右,遠遠低於中國60%的比例。可見,在中國,研究生收費占總培養成本25%的這一比例看似與美國相當,但對於研究生個人來看,卻相當美國研究生經濟負擔的4倍。這的確應該引起我們深思:個人分擔份額不應超過居民的實際承受能力。
3.3 通過完善的研究生資助體係解決教育機會均等問題
正如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前校長布魯斯?斯通指出:“高等教育的門檻和父母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性別、語言、種族、居住地等與生俱來的特征緊密相連,就會加劇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成本分擔,尤其是過去由納稅人負擔的教育經費轉向由家長和學生分擔的發展趨勢,可能不利於低收入家庭、農村和少數民族家庭的學生參與高等教育。”顯然,減少這種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我國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資助體係除了應增大資助額度、擴大資助範圍和增加資助方式之外,還應注意借鑒美國如下幾個方麵:
(1)設立研究生科研資助項目,使獎勵學習與資助科研並重
研究生教育包括教學和科研兩個方麵,因此,對研究生的資助就不應隻局限於學習,也應重視科研。研究生的科研有三種:一是給導師或其他教師助研;二是為完成自己學位論文而展開的調查或研究;三是自己獨立開展的研究或論文撰寫。無論是哪一種研究,都是在為社會作貢獻,為之提供一定的資助是必要的,也是有利於調動研究生科研積極性,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和質量的。對第一種助研的資助,在各國都有較好的實踐,在我國尚有待完善其製度。至於對後兩類研究的資助在我國幾乎還是一片空白。在美國,有基金會、科研機構等部門為研究生科研設立研究生資助金。我國一些高校雖對研究生論文發表給於了少量獎勵,但還做得遠遠不夠。特別是為研究生提供科研課題,進行經費資助,是我國基金會和科研機構需要注意的。
(2)實行獎優、酬勞和支貧相結合,消除資助的負麵影響
時下許多研究生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資助,不得不屈從於一些附加“條件”,違背自己的意願和興趣,與自己的專業學習和特長發展相違背,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從事“助教、助研、助管”等工作。因此,資助研究生不僅應完善其製度,還應考慮研究生的學習時間與精力,針對不同學年段的收費特點和受教育特點提供相應的資助手段,並保證研究生“勞有所酬”。
研究生獲得資助一方麵可以通過學習和勞動的途徑,另一方麵也可以通過一些允許研究生“不勞而獲”的項目。如美國高校中普遍設立一些資助項目:獎學金、減免學費、提供貸款等,把獎勵優秀與支持貧困結合起來。優秀畢竟是少數,貧困且不優秀者大有人在,不能要求這部分學生把太多的時間用來幹那些“勞有所酬”的事情而影響其學業。資助的首要要旨不在獎優,更不在酬勞,而在於支貧。貧困生才是資助的第一目標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