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PS vs. 股票的真實差異
最近大家討論 ITM LEAPS(深度實值長期看漲期權)很多。因為我今年四月經曆過一次大回調,對 DITM LEAPS 有些切身體會,想分享一下經驗和教訓,也許能幫到還在研究這個策略的朋友。
先說我同意的幾點:
-
用 ITM LEAPS call 替代持股,可以用更少的資金控製同等股數。
-
如果設計得當(我個人偏好 ≥1 年到期、delta ≥0.9 的 DITM LEAPS,漲跌大約跟股票 0.9 倍同步,外在價值很少,幾乎等同於持股,並在 DTE 90–60 天時展期),理論上回報可能優於直接持股 —— 這裏是指同等現金投入的比較,比如 1 萬美元買 DITM LEAPS vs. 1 萬美元買股票,前者可能做到 2–3 倍的 ROI。
-
適合長期向上的標的(如大盤指數或優質科技股)。
ITM LEAPS 最大的優勢是:隻要投入股票成本的 20–50%,就能放大幾倍收益。特別適合在牛市初期或熊市末期進場,在上漲周期中 ROI 通常更高。現在是牛市,所以大家更關注是否要建倉或加倉,但風險討論相對較少。我覺得有些關鍵點需要提醒:
-
成本其實沒那麽低:如果不是 ATM,DITM LEAPS 的成本通常在股票價格的 40–60%,遠高於很多人想象(我自己的經驗是黃金除外,有時能到 20–30%)。
-
時間價值損耗(Theta):LEAPS 依然每天在消耗外在價值,尤其接近到期更快,所以 DTE 90–60 天時展期非常關鍵。
-
熊市風險:DITM LEAPS(行權價是當前股價的 60–80%)的權利金通常要占股票價格的 40–50%。如果股價下跌 40%,LEAPS 可能直接變成虛值,你可能損失全部權利金。LEAPS 本質上就是杠杆押注,如果股價大跌會徹底翻車。有人會說可以不選 delta 0.9,改用 0.8 來少投點錢、降低風險,但如果股價跌 20–30%,一樣可能被徹底抹去價值。如果到期日之前沒反彈回來,除了內在價值的損失,還會損失掉一整年的外在價值,那可能比直接持股虧得多。而且如果用相同資金做杠杆,下跌時虧損會是股票的幾倍(就像上漲時可以幾倍收益一樣)。
-
隱藏風險:雙頭受損:如果你把省下的現金又去投其他高風險資產,在熊市時可能兩頭都虧,比單純持股還慘。
-
缺少凸性:DITM LEAPS 的 delta ≈ 1,價格走勢幾乎線性。意味著如果你隻是想持有同等股票敞口,它並不會在牛市中明顯跑贏股票,隻是少了股息。很多人看中期權的“凸性”收益(股價漲時 delta 會增加、收益加速),那主要是 ATM 或 OTM LEAPS 的特征,深度 ITM 並沒有這種效果。
所以 LEAPS 並不是永遠優於股票:
-
最合適的進場時機是大幅回調後、牛市初期或熊市尾聲,而不是高位。
-
深度 ITM LEAPS 在長期牛市中常常跑不贏直接持股(如果是同等股票敞口),缺少股息、缺乏凸性,除非用資金杠杆來彌補。
-
在熊市或大幅回調中,虧損可能遠超想象,並且需要持續追加資金去展期。
-
如果 LEAPS 已經虧損,展期時還要再投入更多資金,損失可能被放大。
-
如果基本麵依然很好,你需要有資金行權的準備;如果失去信心,最好及時止損平倉,不要等到到期歸零。
總結:ITM LEAPS 是高效但複雜的股票替代工具,適合能嚴格管理風險、懂展期與資金配置的投資者。如果風險管理不到位,遇到今年四月這種大回調,利用杠杆的損失會非常大,甚至可能讓新手恐慌割肉、損失慘重。想嚐試的朋友一定要謹慎配置資產、做好最壞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