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麽不相信小盤股,十萬億公司一定會出現,大牛市應該逢低進貨
先聊聊“馬太效應”。這個詞來自《馬太福音》:“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後來用來形容“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放到今天,就是贏家通吃:資本、資源、用戶都會向頭部集中,優勢被放大,飛輪越轉越快。
看看“Mag7”(蘋果、微軟、穀歌、亞馬遜、Meta、特斯拉、英偉達),就是這個邏輯的最佳樣本:
網絡效應和生態鎖定,讓用戶越用越離不開;
資本、人才、數據全世界流向它們;
業務從操作係統、廣告、電商擴展到AI、雲、芯片、自動駕駛、機器人,幾乎覆蓋生活的每個角落。
關鍵是:我們現在真的生活在“地球村”。
它們早已不隻是美國公司,而是全球公司;
一段算法、一款應用可以全球分發,幾乎零邊際成本;
數字交易打破國界,讓它們每天24小時從全球收取“數字過路費”。
蘋果App Store全球抽成、微軟和亞馬遜的雲服務按秒計費、穀歌廣告和YouTube流量覆蓋幾十億人、英偉達GPU成為AI公司的“入場券”: 這些都在不斷放大馬太效應。
所以我不看好小盤股。這個時代,大部分增長和利潤都會被巨頭收割。贏家的飛輪轉得越來越快,強者隻會更強。
更重要的是:我們正處在一輪大牛市的起點。
AI正在引發一次真正的技術大革命,就像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改變世界一樣。每一次算力升級、每一個AI應用落地,都會帶來新的市場空間。與其賭小盤股翻倍,不如逢低買入這些巨頭,跟隨時代紅利坐上快車。
未來的“10萬億企業”,我最看好英偉達和特斯拉。
英偉達2025財年營收約1305億美元,過去12個月合計已達1650億美元左右,市值接近4.3萬億美元。它是AI時代的算力基礎設施,GPU和CUDA幾乎是AI產業的“水電煤”,AI越火,它賺得越多。
特斯拉2024年營收中,美國市場占48.85%,中國占21.44%,其餘市場近30%,是真正的全球化公司。它不僅賣車,還押注FSD自動駕駛、能源、Dojo算力、機器人,一旦這些業務跑通,商業模式會從賣車變成賣出行和能源服務,利潤天花板被重新定義。
當然,監管、地緣政治、技術替代仍是風險,但如果馬太效應繼續推動,AI革命繼續加速,贏家可能會贏到我們難以想象的規模。
現在正是技術革命的前夜。AI、自動駕駛、機器人、雲計算、能源革命正快速落地,這不是概念炒作,而是真實改變世界的力量。每一次技術大周期,都會誕生新的巨頭,創造難以想象的財富。
這種時候最怕的就是被唱空和經濟學家嚇退。
他們總能找到各種理由告訴你估值貴、風險大、要崩盤,但真正改變世界的機會,總是在爭議和懷疑中成長。
我的選擇很簡單:逢低買進,和時代站在一起。
不去賭小盤股的運氣,而是押注全球最強的公司、最有護城河的賽道、最確定的趨勢。
未來的十萬億公司,一定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