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不能倒的工業股 GE:從“係統重要性”到自我拆分的百年轉折
“如果GE哪天突然消失,美國乃至全球的基礎設施會瞬間出現一條裂縫。”
—— 一位華爾街老兵的玩笑,卻道出了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曾經的“係統性分量”。
一、曾經“大而不能倒”的 GE,是怎樣一種存在?
2008 年金融危機最驚險的 48 小時,美聯儲打開的“救生通道”裏,除了雷曼、AIG,還有一家並非銀行的公司——通用電氣(GE)。
GE Capital 當時擁有 6,600 億美元資產,占集團利潤一半以上,卻深陷商業票據市場凍結的漩渦。華盛頓的判斷簡單粗暴:如果 GE 的融資 arm 違約,美國製造業的供應鏈、航空發動機的售後合同、甚至聖誕季的家電零售都將被拖下水。於是,GE 拿到了 1,390 億美元的聯邦債務擔保,成為唯一一家被官方視為“係統重要性”的工業公司
二、監管紅字:從“SIFI”到“自我截肢”
“Too Big to Fail”不是榮譽勳章,而是每年一張 2 億美元起步的合規賬單:
美聯儲季度壓力測試
巴塞爾 III 杠杆紅線
提前 18 個月申報分紅計劃
2013 年起,伊梅爾特決定“做減法”:
退出消費者金融、歐洲抵押貸款、日本私人銀行;
把 GE Capital Aviation Services(GECAS)與 AerCap 合並,換現金 230 億美元;
2021 年徹底剝離保險長險業務,結束 150 億美元準備金黑洞。
到 2016 年 6 月,美國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FSOC)正式撤銷 GE Capital 的 SIFI 標簽,GE 成為第一家成功“摘帽”的非銀機構——代價是 16 年時間裏資產規模從 6,600 億縮到 200 億,
相當於砍掉 97% 的金融版圖。
三、拆分之後,GE 還是“大而不能倒”嗎?
2024 年 4 月,GE 完成 130 年曆史上最大一次自我分拆:
GE Aerospace(航空發動機、售後維修)
GE Vernova(燃氣輪機、風電、電網)
GE HealthCare(影像、超聲、生命監護)
三家公司市值合計約 2,400 億美元,任何單一業務都不再具備 2008 年那種跨市場傳染力。正如哈佛法學院 Hal Scott 所言:“監管的對象應該從‘誰太大’轉向‘在幹什麽’——GE 把高風險金融賭博停了,係統風險自然就降了”。
四、工業餘暉:GE 留下的三張底牌
1. 航空發動機“卡脖子”指數依舊全球第一。
每 2 秒就有一架裝有 GE 或 CFM 發動機的飛機起飛;LEAP 係列在華裝機量 2,000+,一旦停供,波音、空客交付都要減速。
2. 燃氣輪機技術仍是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武器”。9HA.02 機組熱效率 64%,全球最高;中國 50 MW 以上重型燃機仍靠進口,GE 占 40% 份額。
3. 供應鏈“隱形就業”超過 11 萬個家庭。僅 GE Appliances 一家,2024 年就向美國 6,500 家供應商采購 46 億美元零部件,帶動 9.8 萬個間接崗位——在肯塔基、田納西、南卡州,GE 工廠就是縣城唯一的兒科醫院和橄欖球讚助商。
五、尾聲:大到不能倒,還是大到不敢倒?
今天再提“GE 太大所以政府必救”,華爾街會反問:救哪一塊?
航空?能源?醫療?它們分屬不同上市公司、不同債權人、不同監管框架。
但華盛頓的政客仍不敢掉以輕心——因為 GE 的產業鏈太深,深到足以讓一座城市、一條航道、一個電網瞬間失血。
GE 用 16 年時間證明:
“大而不能倒”不是規模的原罪,而是杠杆、期限錯配與監管真空共同製造的幽靈。
當一家公司學會把風險切成三塊、把負債降到投資級、把現金流還給股東,
它就不再是“Too Big to Fail”,而是“Too Important to Ignore”。
附記
2024 年 4 月 2 日完成最終分拆後,原 GE 股票( ticker: GE )直接更名為 GE Aerospace,繼續在 NYSE 交易,並保留其 1957 年標普 500 創始成分股的身份。
沒人再把它當成金融股,但交易員仍習慣在行情終端輸入 “GE”——
那三個字母,像一段工業文明的注腳,提醒市場:真正的係統重要性,從來不寫在監管名單,而寫在每一台轟鳴的發動機、每一根轉動的燃氣葉片裏。
GE是股神段永平重倉的一支股,她的三年表現分別為95%,62%和83%(YTD)。比起最近大家議論很多的SPMO要好不少。GE股票在SPMO中列位第十,現在股價在一個新高,超買區間,如果有拉回建倉,應該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如果AI熱潮一過,工業的基礎GE,BA一類的股票就會顯現出他們的價值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