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好figma(fig)
最近 Figma 的討論度又上來了。一方麵,股價從 IPO 後高點回落超過 50%,另一方麵“木頭姐”Cathie Wood 趁大跌加倉,引發不少人關注。更有意思的是,市場對 Figma 的定位似乎也在轉變:從“可能被 AI 取代的軟件”到“用 AI 取代程序員的工具”。
一、股價波動與市場定價
Figma 2025 年 IPO 時熱度極高,首日就翻倍,一度突破 140 美元。但財報披露增速放緩、利潤未達預期,股價回落到 50–60 美元區間。很多人看到暴跌就恐慌,其實這是成長股典型的估值修正:從情緒驅動回到基本麵。
在我看來,50 美元已經是非常堅實的支撐,甚至可以說是“戰略建倉區”。考慮到公司增速依然高企、用戶粘性強、AI 功能剛剛起步,我並不認為股價會跌破 50 : 如果真的給到 50 以下,我反而會把它看成市場情緒過度殺跌的黃金買點。
二、護城河:雲協作 + 設計係統
Figma 的強大不在於某個單獨功能,而是它把設計、原型、協作、交付整合到一個平台上。設計係統、組件庫、多人實時協作,讓企業的切換成本極高。一旦團隊把整個工作流搬到 Figma,就很難遷移。
這意味著它不隻是一個工具,而是企業設計協作的“操作係統”。AI 隻是加速器,讓用戶更快上癮、粘性更強。
三、AI 賦能:前端半自動化的起點
Figma 的 AI 已經開始滲透到產品流程:
根據需求文案直接生成線框圖
自動布局、自動對齊、批量生成組件變體
把設計稿直接轉成前端代碼雛形
這些功能減少了設計師的重複勞動,也讓前端程序員少寫了很多基礎代碼。它不是完全取代程序員,而是把程序員從“切圖 + 拚頁麵”的低價值工作解放出來,讓他們專注於複雜邏輯、性能和架構。
未來場景甚至可以想象成:
產品經理在 Figma 裏寫需求 → AI 生成初稿
設計師調整 → 自動生成高保真設計稿
Figma 一鍵輸出 React/Vue 組件 → 推到 Git 分支
CI/CD 自動部署 → 直接上線測試
如果這個閉環成熟,Figma 的定位將不隻是設計工具,而是產品研發工作流的入口,甚至是“無代碼前端開發平台”。
四、風險與挑戰
風險依然存在:
增速一旦掉隊,市場會壓估值
Adobe、Canva 等巨頭會快速跟進 AI
盈利能力仍處於建設期,短期利潤波動大
但這些更像是波動的來源,而不是顛覆性風險。
五、股價合理區間與預期
我認為 50–60 美元就是底部區間,再往下的空間非常有限。隻要營收繼續維持 30–40% 的增速,合理的交易區間應該在 70–90 美元。如果 AI 功能真正放量、滲透到更多團隊,未來重回 100+ 甚至挑戰前高都有可能。
在這種判斷下,我更傾向於把它當作長期核心持倉,耐心等待市場情緒修複。短期波動反而是分批建倉的機會,而不是恐慌砍倉的理由。
六、結論
Figma 已經不再隻是一個“設計軟件”,它正在變成未來產品研發的協作中樞和前端自動化平台。股價的暴跌反而給了長期投資者更好的切入點。隻要它繼續擴大護城河、讓 AI 變成生產力,而不是噱頭,它不僅不會被 AI 取代,還可能成為推動程序員生產力革命的核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