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信息供應鏈”
提倡職場上中國人互幫的帖子較多。
我這裏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人為什麽要互幫?如何互幫?
幾年前,我進一家金融公司做顧問,剛開始壓力很大,需要同時搞三套代碼,瀏覽器的、蘋果手機的和安卓手機的。
有一個任務,我意識到功能與其他某組是重疊的,為了趕進度,我想向某組要代碼過來參考。
不出意外,某組的人不願意分享。我後來發現這個組有個中國人,就私下與他聯係,他果然就把代碼給我了。
可惜的是,他給我的代碼是舊版本的,我猜想他已經離開編程前沿了。
我後來通過經理,找對方經理,終於把最新版的代碼要到了,可是,花了很多額外時間。
在大公司裏,現在的崗位,其實大多數是做信息集成,這些崗位需要依賴很多“信息供應商”,如果你的“信息供應商”都可以找到中國人,而中國人又願意互助,這會讓中國人更能貢獻價值,加強中國人的競爭力。
印度人現在就做到了這點,我的很多印度同事,很容易在其他組找到合適的人幫忙,給人一種感覺,就是他們總是有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是印度人能夠在美國公司立住腳的重要原因。
中國人的互助,是打造一個可靠的“供應鏈”,你容易得到新環境的信息、樣本代碼、測試的反饋,讓公司覺得不管什麽難題,你總能夠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
我在這方麵也有正麵的經驗。我在某一家金融公司做項目的時候,負責測試的是個中國人。同時幾個人找她測試,她先測我的,因此我的東西能夠及時上線,這讓我的工作更容易被肯定。
中國的文化有個缺點,過度宣傳個人,比如某人多厲害,第一個得到了某種榮譽。這讓很多中國人不願意做厲害人的“供應鏈”,覺得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中文媒體在宣傳典型的時候,需要看他對“供應鏈”的貢獻,而不是第一個拿到什麽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