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發現問題多多
讀書時那篇樓記經常被俺應用(不是寫論文引用,是在作文裏跟著別人憂)。後來忙於生計,憂自己都來不及,哪有功夫憂別人。
現在肩負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本來想兒子也得憂一下,不過發現問題多多。
該憂就憂,該樂就樂,這應該基於自己工作家庭,怎麽要去操心天下呢?如果有2個聖人要死磕,都等著對方先憂先樂,那可如何是好?死鎖啊。如果有1億人要死磕,又該是個啥場麵呢?
咱們有時在洋人這裏,往往該樂不樂,該憂沒憂,還對別人的優樂比較反感,是不是老範的樓記在作怪?
算了,周末俺還是教教兒子毛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