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 院士豪言:10年後諾貝爾獎在中國出現將成常態
“我是一個習慣於批判性和發散性思維模式的典型,看問題也許稍微前瞻和宏觀。”昨天,南京工業大學舉行新生開學典禮,中國科學院院士、校長黃維表示,不太 讚同“錢學森之問”。他滿懷信心地認為,當前的中國與世界交流與全球接軌的能力和基礎條件已經具備,10年之後,像諾貝獎這樣的國際性重要指標,在中國大 地上出現應該屬於常態。
2005年,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提出了一個關乎國家未來的疑問:為什麽當代中國培養不出大師、創新型人才?“錢學森之問”引起了舉國的深思。
“我的看法可能比較特立獨行。”黃維說,他並不太讚同“錢學森之問”。他認為,任何命題都不能脫離時代背景。錢老的思考是基於他正值創新工作高峰時期的 直接經驗,當時中國科技與國際水平之間存在著無法逾越的巨大鴻溝。“即便是20多年前我開始涉足有機電子這一新興領域的時候,國內的科研條件也很拮據。北 京大學圖書館沒有相關的資料庫存,僅在化學工業部有一個科技文獻檢索中心,資訊匱乏且收費較之當時收入水平,可謂奇高,信息化建設更無從談起。但是改革開 放之後,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騰飛,隨著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戰略,中國大學的水平與質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黃維說,我國高等教育在過去10年間走過了國際上30年、50年甚至100年的發展曆程。可以說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距離國際學術前沿和世界一流水平這麽近。
他舉例,我國2011年研發投入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在科學論文方麵,我國已達到與主要創新性國家總量並行的階段,而 且呈現出迅速增長的趨勢。近十年來,我國科技人員發表國際論文總量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數排世界第六位,被引國際論文數量排世界第五位。“這樣一些數字還 會快速改觀,成為世界第一,至少第二,對此我有百分之一萬的信心。”他說,最新數據表明,北京大學已有18個學科進入了全球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前百分之一。
黃維說,據他個人初步估計和判斷,10年之後的中國,像諾貝爾獎這樣的國際性重要指標,在中國大地出現應該會成為常態,而不是個案。在文學獎之後,自然科學和生命科學方麵的獎項將陸續被中國人斬獲,沒有任何懸念。
通訊員 楊芳
記者 王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