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萬美國海不歸的故鄉(多圖)
《看客》第171期:失落的僑鄉


福建長樂,是馳名中外的華僑之鄉。最顯著的標誌便是隨處可見的西式“豪宅”,這些“豪宅”幾乎都有著海外背景。圖為2012年6月,長樂鄉村遠眺。


盡管衣食無憂,但許多老人仍然掛念著地球另一端的親人們。圖為80歲的盧雲紅為遠在美國的小孫子織毛衣。

對於老人們來說,留守家中便要忍受思念親人;但要離開生活了一輩子的故土,將晚年安放異國,更是不堪想象的挑戰。於是,這些老人便互相作伴,集體留守。91歲的曹祥淡便是其中一個。


事實上,長樂海外移民由來已久。早在一千多年前,長樂就有人出國謀生。改革開放後,大批長樂新移民以各種渠道湧入海外。目前,長樂籍的海外華僑華人遍布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其中,有20萬人在美國。圖為長樂市華僑博物館內景。該博物館由海外華僑投資800萬修建。




人們在美國站住腳後,便開始了對家鄉的回饋。在長樂,許多村子的村政設施都是遠在國外的村民寄錢回來建設的。圖為2012年5月20日,長樂潭頭鎮曹朱村,一塊集資紀念碑。


未滿30歲的小彬,是一名“留守丈夫”。妻子與他婚後不久,便去美國幫家裏打點生意,小彬則帶著女兒留在長樂。但彬的留守狀態隻是暫時的,到時機成熟,他 便會追隨妻子去美國發展。有了前輩的基礎,對於新一代的移民來說,去美國不再意味著違法和冒險。長樂人,便通過這種“親幫親”的方式,完成家族移民。圖為 2012年5月20日,小彬與女兒在家中。

小彬的女兒糖糖,不到兩歲,對於她來說,感受媽媽有兩種方式。一是每天中午的固定節目——視頻聊天;另一個則是媽媽寄回來的美國糖果。圖為2012年5月20日,糖糖手中的糖果。

小彬的工作是在長樂本地一家日本料理店當廚師,沒有工資。老板沒有承諾給他工資,但允許他學手藝。小彬說,卷壽司切魚片也是門手藝,說不定到了美國,能靠 這個吃飯。長樂人有這樣一個說法:在紐約唐人街,隻要你會講長樂話,就不會餓死。圖為2012年5月20日,小彬在餐廳工作。

移民帶回來的,不僅僅是財富,還有生活方式與宗教信仰的改變。圖為長樂周邊地區的一座教堂。AFP HOTO/GOH CHAI HIN


年輕的父母在國外打拚,便將尚年幼的孩子托付給爺爺奶奶。這些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在長樂生長,卻擁有美國國籍,享受美國政府的“奶粉補貼”。圖為2012年5月20日,長樂潭頭鎮曹朱村,一名老人在哄孩子入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