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與從德國回來的一位“海龜”朋友聊天時,我自然問起了他留德的感受,並問他對德國人印象最深的是什麽。他說是德國人的嚴謹,德國人對任何工作細節的關注。他說了令我吃驚的一件事:現在德國的高速公路有的還是希特勒時代修築的。
有一位名人說過:“硬件項目的管理更多地體現在細節的管理,細節到每個設計、每次改動、每天操作。”坐過上海地鐵的人,一定都知道上海地鐵二號線的故事。上海地鐵一號線是由德國人設計的,看上去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地方,直到中國的設計師設計的二號線投入運營,才發現一號線中有那麽多的細節在設計二號線時被忽略了。結果二號線運營成本遠遠高於一號線,至今尚未實現收支平衡。
○三級台階的作用
上海地處華東,地勢平均高出海平麵就那麽有限的一點點,一到夏天,雨水經常會使一些建築物受困。德國的設計師就注意到了這一細節,所以地鐵一號線的每一個室外出口都設計了三級台階,要進入地鐵口,必須踏上三級台階,然後再往下進入地鐵站。就是這三級台階,在下雨天可以阻擋雨水倒灌,從而減輕地鐵的防洪壓力。事實上,一號線內的那些防汛設施幾乎從來沒有動用過;而地鐵二號就因為缺了這幾級台階,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對出口轉彎的作用沒有理解
德國設計師根據地形、地勢,在每一個地鐵出口處都設計了一個轉彎,這樣做不是增加出入口的麻煩嗎?不是增加了施工成本嗎?當二號線地鐵投入使用後,人們才發現這一轉彎的奧秘。其實道理很簡單,如果你家裏開著空調,同時又開著門窗,你一定會心疼你每月多付的電費。想想看,一條地鐵增加點轉彎出口,省下了多少電,每天又省下了多少運營成本。
○一條裝飾線讓顧客更安全
每個坐過地鐵的人都知道,當你距離軌道太近的時候,機車一來,你就會有一種危險感。在北京、廣州地鐵都發生過乘客掉下站台的危險事件。德國設計師們在設計上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思想,他們把靠近站台約50厘米內鋪上金屬裝飾,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條邊,這樣,當乘客走近站台邊時,就會有了“警惕”,停在安全線以內;而二號線的設計師們就沒想到這一點。地麵全部用同一色的瓷磚,乘客很難意識到已經靠近了軌道。地鐵公司不得不安排專人來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不同的站台寬度給人的舒適度不同
每次我到上海的時候,都體會到兩條地鐵舒適度的巨大差異。一號線的站台設計寬闊,上下車都很方便,而當你轉入二號線後,就感到窄窄的讓人難受,尤其遇到上下班高峰期。在上海這種大都市,二號線站台顯得非常擁擠。
○為什麽省掉站台門
德國設計師在設計一號線時,一是為了讓乘客免於掉下站台,二是為了節省站台的熱量,每處都設計了相應的站台門,車來打開,車走關上。而中方的施工單位可能是為了“節省成本”,居然沒安裝站台門,當然,更不可能理解德國設計師的用心了。
說中國的設計者沒有德國人聰明?我想未必。關鍵在於長期養成的對待工作的認真和精細的態度。比起意大利、法國人的浪漫,美國人的隨意,德國人顯得嚴肅、認真,甚至刻板,可就是憑著這種一絲不苟、嚴肅認真的工作精神,使德國在二戰後迅速成為世界第三號強國。
中國人決不缺乏聰明才智,缺的就是對“精細”的執著。想想我們的城市規劃、城市建設中的工程留下了多少遺憾。請問:我們城市的道路有多少條沒有被“開膛破肚”過?我們的城市規劃設計者有誰想到了供殘疾人使用的無障礙通道(現在好像仍然沒有)?我們城市中的立交橋有多少剛剛“勝利完工”就成為新的擁堵點,從而不得不進行一遍遍的改造?我們城市裏鱗次櫛比的高樓中,真正有創意的有多少?火柴盒樓、四方塔樓,一片片地被克隆著……
認真做事隻是把事情做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