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服了,怎麽還是轉不過彎兒來呢,這就是立場問題
就以上山下鄉,知青,工農兵大學生為例子來看吧。 對知青來說,當然不好了,憑什麽呀,我在城市裏好好的,我幹嗎要去窮山溝去受苦啊,但是對農民接受不了教育的老百姓來說呢?知識分子下去,對他們有好處嗎? 對整個國家民族來說,是利大還是弊大呢?
再說工農兵大學生,是,他們基礎差一些,可能培養幾年也不太合格,但畢竟是在提升啊。關鍵是工農兵大學生是在那個階層裏選拔人才,這才是關鍵。
這個政策,現在看來,是肯定對老百姓有所偏向的,但這才是老毛的可貴之處啊。再想想,幾千年有過這樣的皇帝嗎?
如果你站在另一個立場,當然會覺得老毛做的不合適了。但對整個民族,是功而不是過。 再說,老毛時代是不搞工業化,不培養人才嗎?並不是。是沒有科技成就嗎,也不是。
文革的發動問題,仍然是一脈相承的。不是老毛要跟劉搞什麽權力鬥爭,這麽看問題,實在太差勁。文革是毛澤東向幾千年的官僚集團,官僚文化發起的衝擊,為什麽老毛要說文革要7,8年來一次,真的是頭腦暈了嗎?其實他比任何人都清醒,都看的遠。文革失敗了(雖敗尤榮),而這個敗就導致了如今的官僚集團是怎麽對待老百姓的,是如何分配改革成果的?還看不清楚嗎?當初老毛發動的文革對老百姓到底有利還是有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