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人是如何選擇一輛好車的

來源: 2013-09-20 22:29:01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亞洲人是如何選擇一輛好車的


每個人都想買一輛又安全,又漂亮,又可靠,又省油,又便宜的好車。可是事實上這樣的車並不現實,而在尋找的過程當中,每個人的信息采集,獨立思考,和最終判斷,體現出了他和她長年的生活經曆,和有趣的思維習慣。

今天探討一下亞裔購車的決策過程,從市場占有率到車主生活經曆,一步一步分析這個複雜而有趣的過程。得出的結論可能會對今後的選車有幫助。

細細分來,亞裔選車的標準,大致如下。這些標準是一個也不能錯,一個也不能改的。對於其他競爭車,就算車價少三成,隻要標準差一條,那車是連看都不看一眼的。

  • 必須有親戚朋友證實的低維修率
  • 一定要能被別人認為是體麵的車
  • 堅決要求低油耗
  • 對加速,刹車,彎道性能和駕駛樂趣沒要求
  • 對安全性能隻數雜誌上的星星,有4-5顆就成
撇開憤青不說,海外亞裔喜歡買日本車,而且隻買日本車,是個主流。在亞洲超市和亞裔學校的停車場裏,這個主流尤其明顯。

主流中的主角兒當然非兩田莫屬,兩田占了海外亞裔汽車擁有量的一大半。那麽兩田的暢銷車中,真正符合這五條標準的車又有幾輛呢?

先來看一個簡單問題,是不是亞裔比其他的種族更懂車,更有買車經驗,更聰明呢?這是個容易挨磚的問題。還是讓數據和事實先來擋一把。順便提一下,壇子裏的大俠和讀者都是既有見識又有能力的少數精英,本文談的是壇外的事。

先看看開放的市場上各國車的占有率,也就是其他種族的購車習慣。

在歐盟國家,豐田的市場占有率在4%上下,本田還不到2%,比韓國的現代或起亞的3-4%還要低。福特和通用各占10%左右。

在中國大陸,兩田的市場占有率各占5%上下,通用和現代各占8%左右,大眾獨占20%。

在美國,兩田占有24%的市場,美國車有45%的市場。

再看車主代表性的生活經曆。

直到不久之前,在絕大多數亞洲人的家裏,最複雜的大機械是自行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千年古訓,造就了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崇尚學問的人最多,但具備動手能力的人又最少的幾個民族。開車保養車的基本常識,如輪胎充氣,搭線啟動,液麵檢查,到了大多數亞裔手裏,都成了無從下手難活兒。許多人開車是從來不知如何打開引擎蓋子,或換個備胎的。

而凡是與錢相關的事從不馬虎,不見兔子不撒鷹,不見鬼子不掛弦的處事方式,又逼著人到最後一刻去鑽研自己不懂的東西。崇尚學問的好處是全民的文化素質極高,天下沒有看不懂的書。Consumer Reports(CR)是買任何大件之前,必須拜讀的聖經。

誰都知道,Consumer Reports 的上百萬計的數據,是通過它的讀者填表反饋回去的。在這個分秒必爭的社會,有時間填反饋表的,不是家庭主婦,就是退休工人。所以 CR 的廚具,冰箱,微波爐,床上用品的評價和排行都相當的準確和實用。隻是因為喜愛開車和專研修車的人,大多沒時間,也沒興趣去填那個反饋表,所以 Consumer Reports 的年度汽車排行和評價反映的基本上是家庭主婦和退休工人的看法。

因為這個原因,高性能車,豪華車,多用途車,性價比好的車,鮮有被 CR 當作好車的。而專業的 Fleet, 政府機構像警察,大型企業如租車公司,出租車行不屑一顧的繡花枕頭一類的車,備受青睞。其實其他的汽車雜誌多如牛毛,而且相當專業。可是對亞裔來說,還沒有一本抵得上 Consumer Reports 的。

最後看看買車前做決定的過程。

曆史上朝代變更帶來的不確定性,伴隨著海外生活的不穩定性,要求人們在崇尚獨立的同時,又不能過多地冒險。群體的凝聚力,朋友背景和價值觀的相似性,伴隨著與外界的隔閡,和拍腦袋式的決策,最終使得集體意識取代了獨立思考。久而久之,以不變應萬變的農業社會的決策方式,被帶到了現代社會。

三十年前第一批留學生麵對的美國車質量低於日本車質量的早已過時的信息,一代傳一代被一成不變地保留到現在。猶如唐人街的老居民,至今還保留著一百多年前中國南方沿海城鎮的生活方式,就算剪了辮子,家裏添了雪櫃,一天還是買兩次菜。

而身邊的世界卻已發生了許多變化。
  • 例如本田變速箱的英年早逝,早已成了路人皆知的醜聞;
  • 豐田刹車由於後輪不用隻貴一點點的碟刹,而造成的過長刹車距離;
  • 兩田靠著與大量有問題的顧客,暗地裏私了,以避免過多負麵新聞;
  • 福特今天最大的問題,是 Microsoft 寫的觸屏娛樂軟件 SYNC,而非動力係統;
  • 通用和福特的直接噴油(GDI)技術,領先兩田五六年,雪弗萊的新車質量名列前茅;
  • 克萊斯勒用的8速自動變速箱,是與12缸的勞斯萊斯和12缸的賓利共享的世界領先技術。
這些變化全被拒之於千裏之外,原因是因為每年一期的以家庭主婦和退休工人提供的數據編寫的 Consumer Reports 的汽車專輯,更要緊的是家庭和朋友之間的 Group Thinking, 也就是團體迷思,或集體錯覺。

現在再回頭看一看亞裔選車的標準,就不難理解那些看似矛盾和本末倒置的要求了:
  • 因為不懂車,怕被車行宰,所以第一要求是低維修率;
  • 不懂車但要麵子,車是個大件,一定要能被別人認為是體麵的車;
  • 有了麵子同時也要裏子,能省的地方就省,低油耗能夠每天帶來快樂;
  • 學車時年齡已過大,對彎道加速那些冒險的事根本沒有一點興趣;
  • 除了一本雜誌,沒別的信息來源,要論車的安全,不數星星,數什麽;
回到每個人都想買的又安全,又漂亮,又可靠,又省油,又便宜的好車。

這五項要求同時被滿足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是思路開闊一些,不把自己局限在一個過時的小圈圈裏麵,五項中滿足四項還是可能的。

有篇近作,《選一輛好車,Consumer Reports 不會仔細介紹的四個要素》,從當年日本車廠靠著提高質量,將車子的裏程表從5位數提高到了6位數的曆史,談到現如今汽車市場的最新現狀,再延伸到具體選車時真正應該注意的技術重點,說不定會對今後的選車和開車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