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做司機比炒股賺錢------人物有原型,故事時空有虛構部分
剛剛從Cape Breton Island休假回來,Voice Mail裏就積下了幾個杭州姨媽的電話留言。說是兒時的玩伴華三在多倫多,也在尋找我的聯係方式。幾通電話之後,終於與他接上線。剛休假回來,實在是太忙,沒顧得上敘舊。隻好匆匆忙忙約了他周末來鄉下人家小聚。
華三,在我的記憶裏從小時候起就是個人精。據他自己說,他們家是華家池的嫡係。他在家排行第三,大家都習慣了直呼他的小名華三。兒時暑假,我常常被父母寄養在華家池姨媽家。為了爭華家池裏戲水的一塊地盤,沒和他少吵和少打。在第九中學高中畢業後華三沒考上大學。靠著家人的關係,他在市政府的司機隊裏混上了個差事。聽姨媽說華三還入了黨,後來成了市政府某個副市長的專職司機。
周六,鄉下度假屋長長的車道上灑滿了林蔭。從樹林裏出現了一輛斬新AMG級的奔馳SUV。華三從車上慢慢地挪了下來,臉色和精神與他的座駕實在是反差太大。肢體語言所表達的就一個蔫字。臉上塗抹著歲月的滄桑,一舉一動是與他實際年齡極不相稱的早衰。三十幾年沒再見過的他,要不是有預先的電話確認我還真是無法將他辯認出來。
高中畢業後,華三從市府車隊洗車做起,慢慢地做到駕駛員。結婚後生了一個兒子。夫妻倆除了正職外,靠著華三在市政府裏活絡的關係還做了點小生意。搞到幾處樓盤炒賣,也兼做點店鋪樓麵的出租。兒子大了以後,事情就複雜了。這孩子時常在外麵吹噓他老爸在市政府的人脈,特別是華三做了某副市長的專職司機之後。一來二往,借助著市長的權勢和信任,華三一家子就不知不覺地卷入一個他們後來不知如何逃脫的旋渦。在無數的錢權交易中,華三一家子成了市長撈錢的門麵。當然那市長是拿大頭。短短的幾年下來,華三成了市長的受賄代理,也結識不少港台與美加的商人。
不知從何而起,也不知得罪了那路神仙,華三的兒子卷入了市裏一宗大案。一年的官司,最後火終於燒到了華三和市長這條線上。在紀委和國資委立案之前,市長靠著加拿大某華商的關係給華三夫婦辦好了護照和來加拿大的簽證。匆匆忙忙將他倆送出國門以圖封上華三的口。大概是預測到前程不妙,市長把他在加拿大的資產也都轉到華三的名下以圖躲開中國政府的追討。二人說好有朝一日退休後來加拿大一同共亨。
一下飛機,華三夫婦便向加拿大政府提出了難民申請。用的名義是學練某功遭中共迫害。為了把戲演的真實,夫婦倆還真的加入了加拿大的某功組織。並辦了高調退/黨的手續。連著幾個月,他倆天天在中國領事館前練功舉牌抗議中共對某功的追殺。據他說,大XX還為他的事跡寫了報道。在等待難民聆訊的期間,夫婦倆一邊享受著加拿大納稅人提供的難民福利金,一邊毫無內疚地花著市長的錢財。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很快,華三夫婦的難民申請毫無意外地得到了批準。同時,在國內的市長卻沒有如此幸運。經過一段時間的雙規之後,市長還是沒能逃脫法律的審判。據說是已經被最高人民法院複審後維持將處以極刑的原判。華三的兒子因舉報有功被釋放,但是家裏在國內的錢財卻早已被債主和政府散盡。夫婦這段時間煩惱的就是怎樣把兒子給弄來加拿大。
"這簡直是自我流放!"華三時不時地憾歎。雖然錢是夠花,但是他也在擔心著坐吃山空的一天。夫婦倆試了一陣打工的日子,實在是堅持不下來。這二人前幾年掙快錢太容易了,吃不了那打累脖工的苦。更看不上打工掙得那點小錢。
倆人英文開始是幾乎一句都不會,剛來加拿大的時候有那些商人朋友的家人幫忙對付。日子一久,人家就嫌他們太煩人。華三也擔心多倫多的華人圈太雜,什麽背景的人都有。一不小心露出底細反而壞事。平時,他對與中國使領館走得近的那幫華社僑領們是敬而遠之。當初幫他大忙的某功朋友們,自難民身份到手之後,就早被他斷了來往。這幾年在加拿大硬是沒一個朋友,也沒個說話訴苦的地方。用著市長的錢住著豪宅,開著名車,整天無所是事的流浪日子也是過得艱難。這幾個月來,他無聊得開始往基督教的圈子裏走動。用華三自己的話來評說:"你們這些滿嘴上帝的人又傻又真,好對付。忽悠你們不用費太多心機。"他去的是洋人教會。在那裏很快掙得大把同情,還有洋妞免費教他查聖經學英文。
"太悶!要不是有上上網發泄發泄的機會,我非瘋了不成!"華三的中文底子還算可以。這幾年閑著也是閑著,他在加拿大的幾個著名中文論壇中也算是混出了點小名氣。在網絡上對美加等西方國家的事情除了譏諷謾罵,他也沒興趣去深入了解。發帖也是以損人的攻擊性內容為主。時常,連救了他一命加拿大難民製度和某功都成了他進攻的對象。
"前些日子,溫州附近動車出事後,他發帖勤快得比得上那些翻牆出來的專業網評員。"華三的妻子自豪地誇獎他。華三找出了一大堆過往西方國家鐵路事故的例子,到處張貼。在幾大網站上,他前幾天忙碌著抨擊網友們對中國鐵道部與政府的評論。
"那裏那裏,太太亂說的。"華三道。
"其實在海外,所謂的專業網評員我還沒有碰到過。絕大多數被網友們帖上五MAO黨,評論員標簽的人是和我一樣在某些方麵看不慣西方國家的人。其實我們在這裏的生活也是十分無奈,處於西方社會的邊緣。也許,等我溶入這裏的社會後,有些觀念可能會改變。說不定將來又要被人罵美分黨也難說。嗬嗬。"華三自嘲般地一笑。
這幾年,隻要是批評諷刺中國時政的帖子被華三看到,他一律奮起拍磚攻擊。凡是認同美加人文傳統的博客寫手都被華三冠以"普世""反華"的"民、豬"高帽。雖然早已退黨多年,他帖子裏情不自禁的愛黨護黨言語總也是招來版磚幾塊。隻要一見到有網絡ID寫的文章對他的口味,華三一律去頂,去捧。幾年的網評誌願者生涯也給他帶來不少誌同道合的網友。但他依然戒心重重,隻敢用匿名的電郵與人交流。華三從來不敢去會會網友。
這一整天在鄉下人家的敘舊,差不多盡是聽華三一人在述說。很多時候,其他人連插話的機會都沒有。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很有療效,要不然這幾年累積的人話沒處說真能把人憋得精神錯亂。"
他倆口子傍晚離開前說的一件事倒是讓我對華三刮目相看。原來他一直在支持多倫多本地一間幫助中國內地貧苦學童的福慧基金。連著幾年,他不但認購了善宴的席位,還通過基金資助了一位小涼山的中學生。看來這位居有中國特色的人物倒還有點貨真價實的慈善情懷,至少比那些滿嘴仁義道德,通篇愛國愛黨的虛偽儒雅人士要來得實在一些。
華三走了之後,他一直是太太和我交談的話題。這位兒時的玩伴真不虧是見過大世麵的傳奇式人物。他的故事要是拍成電影一定比【建黨偉業】更能賣座。
(人物有原型,故事時空有虛構部分。若有雷同,純屬巧合。請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