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墨爾本開餐館
我是03年來澳洲讀書的。之前在國內過了一段波瀾不驚的生活,感覺有必要改變一下,於是做出決定,辭職出國讀書。
前幾年也就是讀書,打工,過得比較辛苦,自己掙了所有的生活費,最後一年,還自己掙了一些學費,也算幫家裏減輕一點負擔。畢業之前,順利找到了工作,一做差不多三年。
在這期間,買了房子,終於在墨爾本有了個自己的小窩。
其實我是比較自由散漫的人,很不喜歡上班的生活,特別是冬天,每天起床都要掙紮不已,往往是手機鬧鈴響了又響,若再不起床,就會遲到,這時候才會匆匆爬出被窩,化妝穿衣,穿上高跟鞋衝向火車站。
為了節省那麽一點時間賴在溫暖的被窩裏,早餐通常都是在辦公室解決的。
每天,從走進辦公室的那一刻起,就盼望著趕快下班,5點一到,立馬收拾好東西就衝。
非常厭倦這樣的日子。
害怕自己在這樣的日複一日中喪失生活的激情。
2009年5月,在全球經濟一片萎靡的情況下,我咬牙向公司遞交的辭職報告。做出這一決定,我考慮了許久,終究不願意再繼續這樣耗生命,想去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本人愛吃,尤其喜歡吃辣,在休閑之時,經常組織我在網上認識的一大幫朋友出去吃川菜。我負責尋找墨爾本新開的餐館,然後帶領同誌們向目的地進軍。
既然自己那麽愛吃,那不如自己開家餐館吧。
開始的時候,我是計劃和一名朋友合夥開餐館的。於是從5月份到8月初那段時間,我們跑了墨爾本很多地方,看現有的生意,也看空的店。
亞洲人集中的地方,譬如Box Hill,Footscray, Richmond等等,現有的生意價格極其昂貴,是我們這種資金少的人無法拿下來的(我相當羨慕那些163,手頭上有著大筆資金,選擇的麵也就非常廣),而空的店呢,位置往往又不好,最重要的是,現在墨爾本的各個council,對新set up的餐館,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譬如,必須有2個廁所,包括disable access; 必須有油池;廚房必須有抽油煙機,必須有三個sink,一個用來洗碗,一個用來洗菜,一個用來洗拖把;地板也有規定。更為麻煩的是,必須提供餐館座位60%的停車位,如果餐館本身沒有停車位,那麽需要向council申請,這一過程需要3-12個月,還不一定保證能通過,萬一council不批準,所有的準備都付諸東流。
跑了 幾個月,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而且越跑越絕望,我們兩人手頭上的錢不夠set up一個新的店。可以這麽說,如果set up一個新的店,最最普通的裝修,也需要15萬澳幣左右吧,而且,因為是新的店,沒有熟客,還需要一筆資金來維持剛開店時候的開支。
想找人借錢,難。
此路不通,我們改變方向,尋找市場上要賣的店。談了好幾家,中間遇到很多困難,就不一一陳述了。
到了8月份,終於,感覺條條路都被堵死了,我和合夥人也心灰意冷,兩個人決定放棄這一計劃。
在作出放棄計劃的那段時間裏,我哭了好幾次,因為開店是自己的願望,而轉了一圈之後,又回到了原地上,要重新去找工作,重複那種毫無激情的生活。
不願去想像。
但是,終究是要麵對現實,哭了幾次之後,我調整了心態,開始重新找工作。
開始在網上發簡曆。
現實比我料想的要殘酷。一個月之內,我發了30份左右的簡曆,工作要求和我的前一份工作吻合。我以為,以我有著近三年的工作經驗,再找一份工作應該不難,但是,經濟危機帶來的後果比我想象的要嚴重得多。除了有一份工作有回音,其他的申請都如石沉大海。打過電話問一間公司,一個職位有200多人應聘。
好像又有了此路不通的感覺。
那段時間心情很差,不想見朋友,也不想在網上聯係任何人。
在家裏已經呆了近4個月了,每天睜開眼睛,因為沒有要做的事,連起床的欲望都沒有,人變得非常頹廢。
我開始急切想要出去工作。原來那麽討厭上班,現在確實渴望上班,人真是矛盾啊。
本著騎驢找馬的心態,我去了一家餐館做服務生,沒想到,這竟是一個意料之外的轉折點。
那家店的老板要賣店,我東湊西借,終於把店盤了下來,完了我開店的夢。
但是,這不過僅僅是開始。
現在餐館已經營業一段時間了,經曆了很多事情,我也在跌跌撞撞中慢慢學習。
在失敗中成長,希望我的餐館未來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