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同意, 引深一點哈。。。

來源: 2013-10-16 13:42:16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下麵這段話與我本人寫字好壞無關,是個 general 的觀點)

對結構美感的認識,感覺,分析包括了感性和理性, 感性的部分與天賦有很大關係。

如同在音樂方麵, 有人是 perfect pitch (不多), 完全不用訓練, 一聽聲音響起就馬上能說出是 C sharp or B flat, 有人是訓練出來的, 哈哈, 我不行,訓練都訓練不出。 有人對色感更 sensitive 等等。

對結構的美感也是如此。 藝術都與天賦有關。

理性是為了找到規律性,能總結歸納,舉一反三,更廣泛的應用, 同時又為了與他人的交流和整體認知上的提高及知識的積累。

各人要知道自己是屬於哪方麵的, 要想做一件事需要花相當的時間認識自己, 找到自己天賦最強的那方麵, 讓方法適應自己, 同時又讓自己適應方法才會有最好的效果。

來到美國後, 我常聽到年輕人說這句話: it took me four years to find who I am.

discover yourself, do what you can do the best, do what you enjoy doing, try and explore......  (不是指做錯事)

我就在想: 為什麽我以前從來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也從來沒聽見國人說這句話。

很有意思, 因為我們多半不去想這個問題, 在年輕的時候已經是朝著被 mold 的方式去思維, 別人說你是啥就是啥,特別是老師。 可能一輩子都不用去想,也可能年齡大一點時會想的 :))))  

不用狹義的方式臨古貼, 不是不看, 不欣賞, 不學習, 不參照, 而是學習的方式,吸收的方式不同, 用適合自己的方式。

對於古人的字,不是不看,而是看多了後有的越看越喜歡,有的看多了反而不喜歡了, 都有可能 :))

每個人用一種方式時,要判斷這種方法的好壞,要看自己實踐後的效果。

每個人要向另外的人推薦方式時, 除了自己試驗的效果好以外,還要隨時了解自己的對象, 沒有任何一種方式對任何人都是絕對優勢的。 這就是為什麽要不斷地進行 pedogogical 方麵的 research 和交流, 如果在這方麵 too conservative, 認定一種方式 就不容易進步,看不到想要的效果。 應該有 open mind 的思想, 善於 explore,減少極端,偏激的一麵。

嗬嗬, 瞎聊的,都是大話,個人看法不一定都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