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新貼】: 書法的一點深層探討

來源: 2012-11-01 06:53:44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書法的一點深層探討

2006年4月27日

 

 

書法和繪畫一樣, 都有幾千年的曆史, 但是如果仔細觀察書法和繪畫的發展過程, 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請看下麵的兩個圖例。

 

(1) 晉代名家VS當代無名畫家

 

(2) 晉代無名VS當代著名書法家

 

 

在第一個圖例中,左邊的是晉代最有名的畫家顧愷之的作品,右邊是我在書法江湖中隨便抓的一個作品。如果就畫論畫, 這幅新畫,無論是色彩,構圖,技法,還是其它,現代的無名畫家都比古代的名家好很多。我想很多人不會反對我這個意見, 但會認為這樣的比較不公平,因為繪畫已經發展了幾千年了!

但是讓我們比較一下書法這組,左邊的是晉代的無名作者,那些寫經的人,用今天的話講,可能就是"抄書匠",而右邊的是我們書協的張主席的作品。還是就字論字,從用筆,結構,章法到氣韻,不用我說,我想很多人都會認為現在的張主席比晉代的無名鼠輩還不如。

這就奇怪了,難道繪畫在發展,書法在倒退嗎?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深層的原因。

書法和繪畫一樣,都屬於視覺藝術(Visual Art),這就是說,人們通過視覺的反應, 在大腦中產生共鳴,從而達到審美的結果。請記住,這裏有兩個因素才達到審美的結果, 缺一不可。視覺的對象(Object)是唯物的,客觀存在的(我們把它叫客觀因素),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基本是一樣的(除非你是色盲),但是這個"大腦中的共鳴" 是一種 Sense (我們把它叫心理因素),是唯心的,你的感覺和我的感覺可能是天壤之別的。

其實任何一種藝術審美都包含這兩個要素,但是不同的藝術這兩個因素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樣的。(我有工程和經濟碩士學位,沒有藝術學位,喜歡定量分析問題,自然科學中的定量往往是精確的,是由公式計算出來的,經濟學的定量分析是接近的, 往往由經濟模型(Model)推算預測出來,現在藝術上的定量分析,隻有拍腦袋了)

舞蹈藝術審美中的心理因素應該是較小的 (估計10%),你如果長的不是很醜,跳得了和蘇聯芭蕾舞團一樣的天鵝湖,人們就會接受你,沒人說你跳的是假貨。 繪畫審美的心理因素就多多了(估計50%),名家地位在審美中起到很大作用,但同時作品的客觀因素,如色彩,造型,技法等等還是占很大成分的。

書法審美的心理因素是主導的(Dominate), 我估計要占80%。一般的繪畫,無論是山水人物,還是花鳥果木,人們看了總不免與真實的東西去比較,然後產生共鳴, 即使是西方現代的抽象畫,沒有物體,但是也有不同的色彩搭配,從而產生某種程度上一致的共鳴。書法就玄了,對一個不認識漢字的人來講,這個作品的形像是客觀上沒見過的,色彩上是單調的,或者說沒有色彩,他們的共鳴怎麽產生呢?買我作品的外國人沒有一個懂中文的,我想我的作品帶給他們的唯一共鳴就是神秘感。 而對於普通懂中國字的人來講,好壞的標準基本上是有名的還是無名的,漂亮的還是不漂亮的。對書法江湖的行家們,這個心理因素實際上非常複雜。除了名家地位外,學問,風格,技法,等等都在其中。

書法藝術中的心理因素太大,或者說客觀因素太小是造成書法界即繁榮,又混亂, 魚龍混雜的根本原因。 從曆史上看,畫家們多是專業出身,宋元明清都有"藝術學院"。但蘇黃米蔡和以後的書法大家有誰是以書法為專業的?實際上現在發現的宋元時代的無名作品並不亞於那些名家(流行書風的作甬者往往從這些東西裏找靈感),隻是因為後人景仰四大家的文學成就的心理原因,自然就把他們推到了大家的位置。

漢字人人會寫,數一數曆代有多少當官的混入書法家的行列?或者說有幾個名家是專業書法家?almost none! 吳琚可能勉強算一個。反過來,有多少當官的混入畫家行列?除了宋徽宗還有誰?

盡管如此,書法藝術中缺乏客觀因素這個特性,帶來不全是壞的東西,實際上也給很多人帶來機會和希望。沒上過美術學院,想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好象很難,但我們這裏好象 Everybody 都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這給許多人帶來了成就感和生財之道。許多聰明人意識到了這個本質,就不會傻瓜似的埋頭苦練基本功了,什麽是捷徑走什麽,怎麽樣出名快怎麽幹,自己創作自己的偽作然後來打假也不失一種好辦法。在創作上,當然是流行什麽來什麽,因為滿足評委的心理,就有可能獲獎,獲獎了就可以增大名聲,就可以多賣錢。

書法中的心理因素過大也對書法創作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從70年代到現在,中國書協的領導曆經了舒同這樣的"官外行",到啟功這樣的"文外行",到劉炳森這樣 的"匠內行"再到現在的"比較內行",而書法的風格從崇尚金石氣(霸氣),書卷氣,流行書風,發展到現在的"小氣"。比較一下兩個軌跡,兩者似乎有什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