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查詢

輸入關鍵詞:   按標題:   按作者:   隱藏跟帖:  
備份檔案: 當前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 2003
頁次:1/2 每頁50條記錄, 本頁顯示150, 共59  分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跟帖#  這寫的都是9大前。關鍵是,9大後如何呢?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12-25
    #跟帖#  文史考證,很多時候都不會有100%準確的結論,因無法完全實證。所以俺認為這種爭論意義不大。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10-11
    #跟帖#  那時全國支援北京,別的地方買不到的好東東北京都可以買到。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10-03
    #跟帖#  偶黨真累!都是與人奮鬥的其樂無窮鬧的。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8-07
    #跟帖#  頭一張照片好像不是華先生。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5-09
    #跟帖#  維基上對科技論文作者的排序有一段有趣的總結,看來各行有各行的規矩,各個曆史時期規矩也不同。 [幾曾回首] - 阿留(5116 bytes ) 2017-03-13
    #跟帖#  好反例!隻是聽說當時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一般按字母順序,沒有仔細查證過。數學家,著名的如哈代(Hardy)和李特伍德(Little [幾曾回首] - 阿留(68 bytes ) 2017-03-13
    #跟帖#  幸好有這個意外,多了一位物理大師。:)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3-13
    #跟帖#  您客氣,多謝您雅臨鼓勵,問候!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3-13
    #跟帖#  多謝您抬愛拙文,過獎了,問安!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3-13
    #跟帖#  現在的高能所所長好像也在丁先生組裏做過研究員/訪問學者。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3-13
    #跟帖#  很嚴格是肯定的,很差——好像沒有,我認識丁先生的一位中國學生(博士生),沒聽她說起過“對學生態度差”。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3-13
    #跟帖#  您說得對。巧合的是,另一位獲獎者,斯坦福的Burton Richter教授,是MIT校友(本科+博士)。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3-13
    #跟帖#  嗬嗬,這個俺還真沒統計過,不過印象中應該是實驗物理學家多一些吧。多謝您雅臨點評並謬讚。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3-13
    #跟帖#  多謝您垂賞鼓勵!不才是技校畢業的一個小鐵匠,沒啥好佩服的。:)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3-13
    #跟帖#  丁先生好像很少明確表達政治觀點,以免卷入。他和台灣、大陸都有很多合作,當然是希望看到統一雙贏。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3-13
    #跟帖#  他們那篇論文確實是李先生在前,楊先生在後,據說當時合作署名基本是按照姓氏的字母排序。諾獎委員會基於什麽原因把楊先生放前麵,俺也不 [幾曾回首] - 阿留(29 bytes ) 2017-03-13
    #跟帖#  丁先生好像也有中華民國的國籍,待證實。:)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3-13
    #跟帖#  多謝您雅臨點評!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3-13
    #跟帖#  謝謝您垂賞!次序俺是按照諾貝爾獎委員會的官方網站來的。 [幾曾回首] - 阿留(807 bytes ) 2017-03-13
    一劍何妨半世磨——愛“第一個吃螃蟹”的“大劍客”丁肇中先生 (一)軼事篇 [幾曾回首] - 阿留(8719 bytes ) 2017-03-13
    #跟帖#  這就是為什麽李、楊二位的這個發現不能叫做“定理”,因為它不是從理論來證明的。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3-08
    #跟帖#  我上麵引述的大標題中,推廣到介子和整個弱相互作用是楊振寧的建議,這點是李的回憶錄也承認的。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3-08
    #跟帖#  注意“penetrating investigation ”,並不是理論證明。他們發現了沒有任何實驗證據表明弱相互作用宇稱守恒, [幾曾回首] - 阿留(77 bytes ) 2017-03-08
    #跟帖#  而這個“證明”,是吳健雄的實驗做出的,不是李和楊。他們指出了如果不守恒,會發生什麽事情,以及可能的實驗驗證方案。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3-08
    #跟帖#  全文出現10次"if parity...“,然後如何如何。這不是證明,而是假設成立的前提下,會發生什麽事情。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3-08
    #跟帖#  您不讀李、楊的原文,卻來引用一個“citation needed"的statement,這很不嚴謹。建議您去讀這二位的原文再來討 [幾曾回首] - 阿留(1435 bytes ) 2017-03-08
    #跟帖#  絕對讚同。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3-08
    #跟帖#  不對,您沒讀過那篇論文。這個沒法“證明”。那篇論文在推演如果不守恒,會產生什麽其他後果,會不會和已有的結果衝突。 [幾曾回首] - 阿留(119 bytes ) 2017-03-08
    #跟帖#  確實是過剩了,看看現在搞生物的博士後,這個領域的科研方式簡直是在畸形發展。一個大老板帶7、80個博士後, [幾曾回首] - 阿留(207 bytes ) 2017-03-07
    #跟帖#  BTW, 這裏麵也是欠了一位著名女性的,可惜她英年早逝。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3-07
    #跟帖#  生物跟物理不大一樣,後者中理論的指導意義高得多,比如狄拉克30年代就預言了反粒子的存在,而生物學至今尚做不到成功的理論預言。 [幾曾回首] - 阿留(98 bytes ) 2017-03-07
    #跟帖#  多謝您的信息,很有意思。不知道這部分關於實驗的建議是誰提出來的?好像這兩位爭論的焦點都是在“原創”,而不是“設計實驗”。 [幾曾回首] - 阿留(337 bytes ) 2017-03-07
    對“宇稱不守恒”的質疑是李政道、楊振寧二位先生的獨創嗎? [幾曾回首] - 阿留(10390 bytes ) 2017-03-07
    #跟帖#  紐約時報上有篇文章,很有趣,貼個鏈接過來您看看? [幾曾回首] - 阿留(332 bytes ) 2017-02-27
    #跟帖#  李訴訟過楊“剽竊罪”麽??俺孤陋寡聞,嗬嗬。:)當心人家告您誹謗哈。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2-27
    #跟帖#  哪期的?實在看不清啊。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2-26
    #跟帖#  李、楊的傳記,自然是各執一詞。要看他們自己的原話。那我就再引用一段李先生自己的話: [幾曾回首] - 阿留(1225 bytes ) 2017-02-26
    #跟帖#  您寫文章講話,都要有根據。請您給個link好嗎?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2-26
    #跟帖#  這個問題李最有資格說。已經給您引用了李的看法,您看了堅持己見,俺也不能說什麽,也許您比李還了解楊。:)周末愉快。 [幾曾回首] - 阿留(323 bytes ) 2017-02-26
    #跟帖#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任何人都是這樣。其實,太CNN很容易,太楊振寧很難很難哦。:) [幾曾回首] - 阿留(317 bytes ) 2017-02-25
    #跟帖#  老楊也給清華捐了不少錢呢。學術成就和其他要分開考量,不要互相影響為好。有人說牛頓的人品也差得可以,但怎麽說他還是大宗師。 [幾曾回首] - 阿留(113 bytes ) 2017-02-25
    #跟帖#  給個link?想看看英文的。 [幾曾回首] - 阿留(481 bytes ) 2017-02-25
    #跟帖#  事實上愛因斯坦一輩子也沒有第二次獲獎,而狹義相對論早在30年代就已經是確信無疑了。這種情況也是有機緣的成分。 [幾曾回首] - 阿留(140 bytes ) 2017-02-25
    #跟帖#  諾獎不諾獎已經不重要了,關鍵是找到了真理的大門,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相對論也沒有得諾獎,因為當時尚缺乏實驗驗證,但價值是毋庸置疑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2-25
    #跟帖#  自然界的語言是數學。說起直覺和數學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有點像圍棋中的“大局觀”和“計算”,其實缺一不可。 [幾曾回首] - 阿留(223 bytes ) 2017-02-25
    #跟帖#  確實如此,轉一段諾獎宴會前瑞典科學院院士卡爾格倫的致辭吧: [幾曾回首] - 阿留(1825 bytes ) 2017-02-25
    #跟帖#  謝謝點評。本文隻涉及曆史事實,不涉及對人品的評價。事實上,俺認為自己沒有資格評論他們二位的人品,因為沒有一手資料。 [幾曾回首] - 阿留(3816 bytes ) 2017-02-25
    #跟帖#  嗬嗬,蘿卜白菜各有心。:) [幾曾回首] - 阿留(0 bytes ) 2017-02-24
    #跟帖#  多謝您雅評。相對論其實距離我們比想象的要近得多。第一,沒有相對論,衛星和GPS就不可能達到現在的精確度; [幾曾回首] - 阿留(743 bytes ) 2017-02-24
頁次:1/2 每頁50條記錄, 本頁顯示150, 共59  分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備份檔案: 當前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 2003
輸入關鍵詞:   按標題:   按作者:   隱藏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