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大江大河》:何以成為“爆款”?

來源: 2019-01-17 08:49:56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大江大河》:何以成為“爆款”?

▲《大江大河》重現父輩青春 。

 

最近,由阿耐小說《大江東去》改編,侯鴻亮擔任製片人的電視劇《大江大河》即將迎來結局,高潮迭起的劇情卻讓觀眾愈發不舍,收視率創新高。播出至今,以豆瓣8.9的分數登頂2018電視劇口碑榜,成了“寒冬”下的一股“暖流”。

一直以來主旋律在市場並不討喜,獻禮劇紮堆帶來的往往是市場收視和話題短暫的“低迷”,《大江大河》為何能夠以主旋律題材成為爆款?

 

“憶青春”“惜當下”:書寫大時代下的小人物

47集的《大江大河》容納了1978年至1988年的改革開放故事,從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為代表的三名青年的視角出發,向我們真實還原了一代人在猶如大江大河的波濤般變革浪潮中不斷探索的創業生活、奮鬥曆程及“草根”人群的命運沉浮。

王凱飾演的宋運輝,天資聰穎卻出身不好,受盡歧視,1978年高考恢複改變了他的命運,畢業之後順利進入國企工作。變革的浪潮中,他醉心於鑽研技術改革,在推進工廠改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那個“知識改變命運”的年代,上大學是走出大山走向城市的唯一出路,電視劇的前兩集講述了那一代青年艱難的求學之路,劇情緊湊、節奏利落,讓我們感受到恢複高考的意義非凡。也許現在大部分的90後並不懂這段曆史意味著什麽,但是在那個時代,一張薄薄的錄取通知書就是點燃一個家的希望之燈。

楊爍飾演的雷東寶是一名退伍軍人,他是農村改革者的典型代表,軍人出身造就了他做事雷厲風行、愛衝動,在改革浪潮中,他帶領小雷家全村人緊跟政策,承包到戶、辦磚廠、電線廠,憑借著膽識與魄力,躋身集體經濟的先行者之一,一步步帶領全村人脫貧致富。

董子健飾演個體戶出身的楊巡,如果說宋運輝和雷東寶的經曆是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的縮影,那楊巡則是個體經濟的典型代表,他白手起家,從賣饅頭開始,在翻滾向前的時代中,曾手忙腳亂抓住過商機,也踩過陷阱,一路披荊斬棘,終於在商場中闖蕩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人民日報點讚稱:“《大江大河》沒有順風順水的‘主角光環’,更沒有完美無缺的人物設定,有的隻是一份‘不可能,我不信’的執拗,一種‘選擇站在正確一邊’的膽識,一個‘不想辜負這個時代’的宣言,觀眾卻能沉浸其中”。

《大江大河》對於經曆過改革開放歲月的父輩來說,是“憶青春”,對於未曾經曆的當代年輕群體來說,是“惜當下”。《大江大河》很巧妙地運用了小人物的“輕”來表現大時代的“重”。貫徹了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以小人物視角展現改革曆程,以有欲望、有缺點和閃光點的真實人性展現人生百態,將真實的改革時代和改革故事“複刻”出來,讓觀眾同屏共振,感同身受。

正午陽光:“和自己過去拍的不一樣,和別人拍的不一樣”

“即將過去的2018,有些人總覺得還缺了點什麽?對我來說,拋開那些還算遙遠的念想,其實是少一部讓人從頭就心動的劇。”在2018走入倒計時,2019悄然而至的時刻,這句話被寫在了《大江大河》的評論頁麵。顯然,對於觀眾來講,《大江大河》的出現,填補了這一空白,讓2018年的劇集市場完整。

說起《大江大河》製作團隊“東陽正午陽光”,大家並不陌生,之前它曾出品過《北平無戰事》《戰長沙》等優秀的軍旅題材劇,近年有《琅琊榜》《偽裝者》等曆史題材電視劇,之後也嚐試過《歡樂頌》等都市劇,收視率口碑齊佳。

自去年《琅琊榜之風起長林》之後,《大江大河》確實讓久等了的粉絲們期待不已。“正午出品、必屬精品”,此次,孔笙等幾位導演保持對細節的嚴苛,采用最耗時的順拍模式,劇組先後轉戰北京、南京、馬鞍山近十地取景,“小雷家村”等場地也都是根據曆史事實1:1還原搭建,保證了時代質感和精神麵貌,也令演員更好地沉浸其中,發揮好角色的飾演。

製片人侯鴻亮用“和自己過去拍的不一樣,和別人拍的不一樣”來形容《大江大河》的創作。

這兩年有數不清的影視作品掛著“主旋律”的旗號,但要麽板著麵孔說教,要麽披著正劇外衣談戀愛,粉絲瘋狂叫好,外人一臉蒙圈。而《大江大河》作為一部改革開放為主題的獻禮劇,如同一匹突然闖入的黑馬:百度指數顯示,該劇觀眾群體中30-39歲占據47%,40-49歲占30%,20-29歲占12%,形成了一場全年齡段狂歡。

如編劇唐堯稱:“就像劇中的角色一樣,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奮鬥可以實現夢想,希望年輕人拚搏一把,人生就會非常精彩”,《大江大河》不隻是向改革開放的偉大致敬,也希望借此向當代年輕群體傳遞信心與力量。

文學IP的改編內核:“尊重智商”?

“宋運輝忍無可忍,終於與父親宋季山吵了幾句······外麵是赤日炎炎,八月的驕陽曬得地麵蒸起騰騰熱浪。”這是《大江大河》文學原著《大江東去》開頭的一段描寫。伴隨電視劇的收視高峰,原創小說也迎來了一波銷售熱潮。

讀過原著的讀者紛紛感歎,阿耐的《大江東去》太真實了。大到與政府部門打交道、商場上的規則,小到工廠裏的技術、為人處世的種種細節,無一不全,無一不精。如此真實與阿耐的經曆有關,她早年棄政從商,曾任某名企高管,早年以商戰小說出名,拿手好戲是寫大氣磅礴的史詩作品。之前大火的《歡樂頌》也出自她的手筆,但《大江東去》才是她真正的代表作。

不同於有些小說用多線敘事結構來取巧,《大江東去》文風樸實,編年體體裁讓整部作品充滿了史詩氣質。正如侯鴻亮所評價:“……字裏行間都是我們經曆過的時代。我、導演、編劇、演員,直到所有的合作方,讀完小說後,所有人都被打動了。看完小說我們會想到,改革開放開創了一段特別偉大的曆史,我們國家的命運在改變,人民的命運在改變。我們所有創作都是基於真實的有感而發。”

回望2018,好劇不少,但似乎沒有哪個劇有使人眾望所歸的滿足感,傳統文學搬上電視屏幕的少之又少,多的是粗製濫造的“摳像劇”和“懸浮劇”,亂象叢生。

經曆了中國影視界的滌蕩,穿過了“如懿後宮”,習得了“延禧攻略”,膩於宮闈內鬥戲的觀眾們迎來了《大江大河》的熱播,著實眼前一亮。

《大江大河》劇中,宋運輝是全局的核心人物,紅背心、白襯衫、藍褲子、厚劉海、消瘦麵龐架著近視鏡,幾乎滿足了我們對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知識青年模樣的全部想象。

詮釋角色的過程中,王凱特意從67公斤減到60公斤,還屢次向長輩請教,了解那個時代的愛情、青春、生活的具體形態。宋運輝有個愛推眼鏡的細節,這是王凱在揣摩人物後特別設計的,孔笙導演給他建議說,那時候的人性格淳樸、簡單,而宋運輝是很“安靜”的人,在外界環境嘈雜之時依然保持內心的純粹和熱忱,當一人心無雜念,自然就放鬆下來了。

我們從他厚重的近視鏡後解讀到了更多的信息:膽怯中透露著傲氣,傲氣隱約潛藏著一絲信念。無論是上大學受阻,還是被卷入權勢紛爭,宋運輝的每次選擇及其背後彰顯的性格的複雜性得以顯現,一個隱忍耿直的國企改革者的麵目也變得清晰可辨。

過去很難有人處理好當代農村題材和城市題材的融合,走馬觀燈的登場,劇中穿幫鏡頭更是令人大跌眼鏡。而《大江大河》之所以促使年輕人主動安利,它的年代感與我們如今的日常感有似曾相識之處,比如宋運輝責備父親“因為你,我才‘成分’不好”,這與我們現在所說的“原生家庭問題”在本質上是不是很相像呢?再比如雷幹部“社會主義的大學,是你們能上的嗎?”這樣的話述讓人覺得年代久遠,但小人得誌的嘴臉,當下並不少見。

誠然,現在不少劇也能做到“構圖好、細節好、道具棒”,但《大江大河》從小說向影視的轉化,都在反映一個事實:優質的故事內容才是關鍵。

製片人侯鴻亮說:“年輕人都喜歡看偶像劇?不見得是,他們隻是對看劇的要求比較高,因為他們被美劇、韓劇、日劇熏陶過,希望國內的影視作品水準相應地提高,不管哪個類型,他們覺得智商被尊重了,我相信他們是會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