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姚貝娜事件的另類膚淺解讀
中國人的傳統,人死為大,說死人壞話是要遭報應的。我雖然非常害怕遭到報應,卻忍不住表達一下我對這件事的感慨。
13年看好聲音的時候,雖然對姚貝娜的歌聲沒什麽感覺,但卻仍能聽出她高超的演唱技巧,佩服她的穩定發揮。令我對她印象深刻的是在知道她是乳癌康複者後。我雖對癌症康複者恢複正常人生活舉雙手讚成,卻絕不讚同他們進行長時間,高強度的勞動,而參加選秀比賽,加入娛樂圈是無法避免經常熬夜,坐飛機,錯過用餐時間這些對身體有害的生活方式的。相信姚貝娜在比賽前是不可能不知道這些情況的,可是她毅然選擇走上這條路。和其他選秀選手一樣,姚貝娜參加好聲音的理由也是唱自己喜歡的歌給所有人聽。這個說法看似單純簡單,可仔細分析其實不然。在中國,隻有出了名的歌手才能得到優先選歌權,也就是所謂的唱到自己喜歡的歌;而要想讓“所有人”聽到自己唱歌,那就必須是家喻戶曉的歌星,唱片要有白金銷量,通告要天天跑,娛樂新聞要經常上。一句話,姚貝娜的參賽以及後續的簽約等一係列行為如果不是為了奪利,那至少是奔著爭名去的。
去年6月,姚貝娜就已經查出癌細胞多處轉移。醫生建議化療,她卻以工作太多,放不下為由,拒絕治療。就這樣一直工作到11月排練時咳血才入院治療。這種拚搏精神如今正在被各大媒體以及廣大網友們盛讚著。而我卻想說,其實中國並不缺像姚貝娜那樣的歌手,她走了,她的“貝殼”們用不了幾天就可以變“玉米”,變“花生”,變“涼粉”,變“盒飯”。而作為女兒,她的位置才是無法替代的。她的離去隻會讓她的父母在痛苦中度過餘生。對所有其他人而言,任何由她而生的悲傷和惋惜都將是曇花一現。可悲的是姚貝娜可能致死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不可否認,姚貝娜身上具有樂觀、堅強、善良等很多優秀的品質。可這些卻無法讓她逃脫自己的宿命:那就是成長於中國家庭,接受傳統中國式教育。在中國的社會環境和教育體製下,人們對生命的理解就是“不成功,便成仁”,而對成功的要求必是收獲或名或權或利。姚說她從歌舞團辭職是為了穿著牛仔T-shirt在酒吧唱歌,可是她卻穿著這身衣服走上了好聲音的舞台,最終賠上一條年輕的性命,過早的離開了她的至親。
生命無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