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父母的懷抱 (八)

來源: 2014-08-04 17:56:08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現在的父母是城市裏最普通的一對空巢老夫妻。兩個人在自己的世界裏吵吵鬧鬧了一輩子,現在也一邊互相吐槽一邊相依為命。象很多老夫妻一樣,他們吵架的內容也都千篇一律,平均每一個季度就循環一次。我的手機隨時開著,告訴我媽媽吵架了就給我來個電話,在電話裏跟我說說,火氣自然也就消了一大半。

兩個人70剛過,生活自理當然沒有問題,但生活圈子越來越小了,不會用電腦,手機也就是最基本的接收撥打電話。買菜在方圓一裏之內,做的飯菜也就是那麽幾個。別人給送點好吃的自然是高興,吃著也喜歡,但自己卻再也想不起來去稍微擴大一點活動範圍自己出去買點兒別的。

媽媽每天跳廣場舞,爸爸每天去社區街道的老年活動中心打牌打乒乓球。偶爾家裏會招幾個老朋友擺上一局。逢年過節,也會有親戚朋友來叫他們出去吃一頓,或者開車出去玩兒一玩兒。但大多數情況下是來人看他們嫌麻煩,不來人又嫌太冷清。他們其實社會關係也有限,但是有的時候會很費一些心思地幫別人做一點事情,也是為自己鋪一點路。畢竟還是認識人好辦事,年紀大了,誰也不知道突然會發生什麽。原本應該交給下一代去建立的關係,現在他們自己還在費力保持著。每次回去我都要請客送禮一大圈兒,別人問該怎麽謝你啊?我說不用不用,你有時間去看看我爸我媽就好了。每年春節前後我還會給他們寄點衣服食品回去,自己用,別人給他們送東西吃也回別人一件T裇衫或者魚油維生素。

爸爸媽媽退休金也有限,但維持基本的生活足夠。爸爸工廠倒閉,退休金真的不多,買菜做飯交水電費剛剛好。媽媽在事業單位其實不錯,但多出來的錢都讓她拿去買了昂貴的中西藥,也算是另一種對安全感的追求。他們現在不跟我要錢了,包括上次媽媽癌症大手術用了好多保險不包的進口藥也沒跟我要錢。我每次回去也還會給他們一點點,但隻是精神上的安慰。

爸爸媽媽老了,每天重複千篇一律的生活自然是沒問題,但對於新的事物好像真的應付不過來。我總在想,如果女兒在身邊,他們日常的生活會不會更活躍一些?如果女兒在身邊,媽媽當時會不會接受化療把癌細胞殺得更徹底一些?離家千裏萬裏,遺憾總是有的。



前幾天在微信上最先看到了風靡的微電影《來信》。導演也許是為了突出“常回家看看的主題”而把情節的矛盾衝突實現了最大化,讓電影中的孩子對父親漠不關心,讓得了重病的父親選在母親的生日那天給忽視自己的孩子留下一封遺書自殺離去。我相信現實生活中這種把“passive aggressive”發揮到極致的事情少而又少,但是父母子女之間不好好溝通,通過其他自虐的手段用親情孝義綁架要挾子女/父母的其他形式“passive aggressive”例子卻比比皆是。

看完電影之後我翻出了爸爸媽媽給我列的回國購物清單,例行的衣服食品補品之外,還有香皂,洗碗劑,染發劑若幹,媽媽還讓我回國給他們換個電視機。嗬嗬。這些看似瑣碎的小小要求,其實給了我所謂“盡孝”的捷徑。

從出生一直到來美國前,我是爸爸媽媽非常省心的女兒。來到美國後,我有了很少讓我操心的父母,成了擁有很多自由的女兒。爸爸媽媽還是通透,有悟性的,他們後來的轉變真的讓我欣慰而且感動。血緣的力量本身就強大無比,如果父母兒女心裏有了正確的愛與正確的溝通,那麽一切親慈子孝其實都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我真的是一個幸運的孩子。

現在的我,隻希望父母健康長壽,給我多一點的時間好好儲蓄力量。我也要努力盡快讓生活多一點從容與掌控,等到他們不能自理的時候有能力把他們接到身邊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