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八路軍的軍工就差了不知多少了。

來源: 2025-08-14 08:34:25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9197480

 

膾炙人口的《遊擊隊之歌》有一句歌詞:“沒有吃,沒有穿,敵人給我們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對此,八路軍軍工部部長劉鼎曾說:“這反映了抗戰初期遊擊戰的一些情況。當戰爭發展到相持階段和反攻階段時,情況就大不相同了。當時的情況是:‘沒有吃,沒有穿,人民給我們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我們自己造。’”這是對八路軍兵工建設的客觀評價,也是當時曆史的真實寫照。全麵抗戰時期,八路軍在陝甘寧、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山東等抗日根據地自力更生開展兵器工業建設,建立了以步槍和彈藥等輕武器為主的兵工生產體係,創建了一批兵工企業,生產了大量武器彈藥,為奪取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軍火匱乏補給困難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納入國民革命軍的正規戰鬥序列,但人多槍少、有槍無彈的矛盾依然突出。1937年8月,一一五師作為東進先遣部隊出發時,每個戰士攜帶的武器裝備,僅步槍1支,刺刀1把,子彈25發,手榴彈4枚,重武器隻有為數極少的迫擊炮,且炮彈極其缺乏。一二〇師和一二九師出征時的裝備狀況更為糟糕,不僅與裝備現代化或接近現代化的日軍及國民黨軍相差甚遠,甚至連長征出發前的中央紅軍都不如。

圖片

八路軍兵工廠,正在操作機床生產武器
  全麵抗戰初期,八路軍的武器彈藥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後方供應,除後方兵工廠修造的一些槍支彈藥外,八路軍還通過西安辦事處及“采辦委員會”購買運到各根據地。二是繳獲於敵,這是我軍軍火補給的傳統辦法,也是主要來源。三是國民政府供應,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承認八路軍總人數為4.5萬人,並許諾供給軍餉、服裝、藥品和武器彈藥。閻錫山也曾為途經太原的八路軍補充過一些彈藥。四是收集潰兵散槍,抗戰之初華北前線的國民黨軍隊望風南逃,形勢一片混亂。根據毛澤東、周恩來指示,迎麵北上的八路軍各部迅速行動,收集了大量潰兵散槍。此外,八路軍還通過動員捐獻、租借以及購買的方法從民眾手中獲得不少國民黨軍丟棄後被他們拾取收藏的武器。
  這一時期,八路軍的戰鬥主要是配合國民黨軍進行襲擊、伏擊和阻擊作戰,破壞敵之交通運輸,切斷敵之供應線,戰鬥時間都不長,如奇襲陽明堡機場,僅一小時就解決戰鬥。因而,整體來說彈藥尚可維持。但隨著八路軍的不斷擴軍以及戰鬥頻率、規模的加大,對武器彈藥的需求急劇增加。需求擴大,而供應卻日益不足。國民政府堅持“限共溶共”的方針,對武器彈藥的供應嚴加限製,八路軍除在全麵抗戰初期領過120挺輕機槍和6門反坦克小炮外,整個抗戰期間再未得到任何武器接濟,彈藥供應自1940年後也全部停止。戰場繳獲也不容易,盡管八路軍的繳獲為全國之冠,但對許多部隊來說,繳獲並不能補充消耗,或僅為持平而已。特別是彈藥,消耗常常多於繳獲,可謂“入不敷出”。加之抗戰前期日軍士兵十分頑悍,經常出現負隅頑抗到底、寧死不降的情況,因而一槍一彈之取得,都需要八路軍戰士付出鮮血乃至生命的代價,又可謂“得不償失”。此外,由於經費長期緊張,能用於購買武器彈藥的款項十分有限,而且由於國民黨的封鎖禁運,購買也越來越難。
到1940年前後,八路軍武器彈藥的匱乏達到了極其嚴重的程度。因為缺乏武器,80%的輕武器在來複線已磨平、口徑已鬆的情況下依然還在使用,而不少新建部隊則重新操起了刀、矛、梭鏢;因為缺乏彈藥,留守兵團提出了“不打死敵人絕不放槍”的口號,而總部特務團打一發炮彈必須經過總部首長批準;因為缺乏武器彈藥,八路軍總部多次通令各師加強射擊訓練,同時深入開展愛護武器、節省彈藥的教育;而在戰場上,正如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所慨歎:“武器不足與武器窳敗,障礙了八路軍更多勝利之獲得,被我擊敗之敵眼見得不難立時掃數消滅,往往以武器窳敗,火力不足,竟被其漏網,或竟不能消滅。”

圖片

八路軍兵工廠製作手榴彈

武器裝備是軍隊戰鬥力的物質基礎。八路軍要發展壯大、戰勝日寇,必須有足夠的武器彈藥。當其它來源都日益困難之時,要緩解軍火匱乏的局麵,加強自身的兵工建設勢在必行。

自力更生發展軍工
  八路軍的兵工建設,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統一領導下,各根據地分散經營,經曆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修理到製造,從簡單到多樣,從流動到固定,從分散到集中的發展過程。
  1937年11月,八路軍總部發出指示,要求各師、旅、團、遊擊支隊及地方政府和自衛隊都要招募技術工人,開辦修械所和炸彈廠,以解決迫切的修械問題,保障基本的彈藥供應。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進一步指出:“遊擊戰爭的軍火接濟是一個極重要問題。一方麵,大後方盡可能的接濟他們;又一方麵,每個遊擊戰爭根據地都必須盡量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辦到自製彈藥、步槍、手榴彈等的程度,使遊擊戰爭無軍火缺乏之虞。”根據上述指示,各抗日根據地開始因地製宜籌辦兵工廠,並成立相應的兵工領導機構。中央軍委成立了軍事工業局,直接領導陝甘寧邊區兵工廠的生產。位於太行根據地的八路軍總部於1939年6月組建了軍工部,在收編整頓各修械所的基礎上,先後興辦了4個步槍修造所、1個複裝槍彈廠、1個炸彈廠和1個試驗所。其中,由八路軍總部修械所擴建而成的軍工部一所,設在山西省黎城縣黃崖洞,是抗戰時期太行山區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兵工廠。這個廠最多時有職工1500多人,一年生產的武器可裝備16個團,是八路軍在華北前線的重要軍火生產基地,被朱德總司令稱為八路軍的“掌上明珠”。晉察冀、晉綏和山東根據地也分別建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和數目不等的兵工廠。
 

圖片
回收的廢舊金屬,這是在敵人的封鎖下八路軍兵工廠的稀缺材料
  創辦兵工廠,各種各樣的生產設備和器材必不可少。八路軍兵工廠的設備器材,除了少量采購,在初期主要靠征借和繳獲得來。八路軍總部軍工四所、晉察冀軍區工業部第五所、膠東根據地第三、四、五兵工廠都是利用從日偽廠礦中繳獲的器材組建起來的;晉綏根據地還曾把從繳獲的日軍汽車拆下的引擎改作兵工廠的動力設備。自行研製也是八路軍兵工器材的重要來源,陝甘寧邊區機械廠(軍工局一廠)研製生產了包括子彈廠、炮彈廠所需的專用機床,化學廠所需的一整套火炸藥生產設備,以及軍工局煉鐵部的部分機器設備。他們還根據前線修械所的需要,研製一批4台一套的小機器,包括車床、刨床、鑽床、銑床各一台,使用時一頭牛就能帶動,轉移時兩頭毛驢就能馱走,深受前方歡迎。在有些器材遍尋無著或暫時缺乏的時候,兵工人員就因陋就簡、土法上馬。如在火炸藥生產過程中,晉察冀根據地曾用民間常見的陶瓷缸代替鉛室生產硫酸,用大鐵鍋為棉花脫脂,用石磨代替打漿機,用壓麵機代替碾片機,用火炕代替烘幹機,用瓷盆代替硝化器,用剪刀代替切藥機等。雖然效率不高,但暫時解決了困難。
  和設備器材相比,原材料的缺乏更為嚴重,兵工廠“等米下鍋”的情況屢見不鮮,八路軍各部想方設法予以籌集。生鐵是製造地雷、手榴彈、炮彈和機器設備所需的大宗原料,太行、晉綏以及晉察冀都有豐富的鐵礦,根據地就組織采礦、挖煤,自己辦廠冶煉。根據地當時還不能生產鋼材,製造槍、炮、刺刀,炮彈彈尾、彈翅,以及鑽子、銼子、銑刀等工具所需的鋼材主要用鐵路道軌代替。華北地區鐵路縱橫,日軍借之圍困抗日根據地,八路軍就廣泛發動軍民拆運道軌。僅在百團大戰期間,各部就拆運鐵軌20多萬根,正太、同蒲、平綏鐵路完全癱瘓。銅是製造槍彈和雷管的主要原料,八路軍兵工廠沒有冶煉設備和技術條件,所用之銅主要靠割取日軍的電話線,以及民眾捐獻的銅元(錢)以及香爐、燭台等銅器來解決。硝是生產火炸藥的主要原料,需求量非常大。為滿足所需,根據地廣泛開展群眾性的熬硝運動。邊區設立硝磺局和精硝廠,把人民群眾手裏的硝一點一滴收集起來,通過精硝廠加工後送到兵工廠。為鼓勵民眾積極捐獻兵工原料,當時一般采取有償收購的辦法,總部後勤部曾專門對19種軍工材料的收購價格作出明確。晉綏、太行等根據地也曾用地雷、手榴彈等武器向老百姓換取銅鐵。
  在1941年之前,由於八路軍迅速擴大,槍支缺乏,兵工廠生產的重點是造槍。步槍是八路軍的主戰武器,根據地步槍的製造,經曆了從仿造到改進再到創新的過程,並在步槍生產製式化方麵作出了一些探索。1940年,劉貴福等設計製造出一種新式步槍,它吸取“捷克式”“三八式”以及“漢陽造”等步槍之長,槍體輕巧、堅固,外形美觀,射擊精度高,鋒利的刺刀在肉搏時能迅速脫鉤彈出展開。彭德懷在8月1日那天試用後非常滿意,當即命名為“八一式”步馬槍,並責成軍工部批量生產。到1941年11月,僅軍工部一所就生產了3300多支,戰鬥性能優於日本“三八式”,頗受前線戰士歡迎。
  重武器方麵,八路軍大力發展了擲彈筒。擲彈筒又稱“50小炮”,是一種前裝小口徑單兵火炮,體積小,結構簡單,頗便山地作戰。1941年1月,八路軍軍工部根據彭德懷的要求,用鐵路道軌作原料成功仿製日製“八九式”擲彈筒,隨即批量生產裝備部隊。後又屢加改進,不僅能夠調節射程,增強瞄準精度,還能夠兼用日軍的炮彈,比日製擲彈筒更適用。
 

圖片
正在山上休息的八路軍,人手一隻擲彈筒,這是八路軍兵工廠自己生產的50毫米擲彈筒,稱為50小炮
  1941年至1943年是抗戰最艱苦的階段,也是八路軍兵工建設最困難的時期。日軍的瘋狂“掃蕩”使根據地的許多兵工廠被迫進行壓縮分散,冀中根據地甚至將兵工廠轉移到白洋澱的蘆葦蕩裏和地道中。中央軍委適時將兵工建設方針調整為以彈藥為主、槍械為輔,要求大量生產手榴彈和地雷,發給軍隊、民兵和群眾,力求以量勝質。陝甘寧、太行、晉察冀、晉綏等根據地先後中止步槍生產,大量增設手榴彈廠、炮彈廠和火炸藥廠。這一時期,八路軍兵工技術人員在化工、冶金等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尤其是硫酸生產和白生鐵韌化兩項關鍵技術的突破,為火炸藥自給和炮彈大量生產奠定了基礎。
  抗戰進入到戰略反攻階段後,隨著根據地的恢複擴大,各地軍工部門普遍加強了組織領導,積極鑽研技術,提高產品質量,改善設備,擴大原料來源,提高工人待遇和生產積極性,兵工生產不斷發展壯大。這一階段,兵工生產中最突出的進步就是開始自製子彈。晉察冀軍區利用純銅和鋅首先冶煉出生產彈殼所用的三七黃銅,1943年開始試製全新子彈,到1944年,兩個子彈廠已能月產步槍子彈6萬發。
  隨著抗戰勝利的來臨,兵工生產環境逐步好轉。同時,人民軍隊接管了一些大的礦山工廠,兵工廠所需的原料如煤、鐵等有了更多的供應,機器設備也得到充實,許多兵工廠已實現半機械化生產。在此基礎上,根據地兵工廠進一步加強生產管理,大力推行企業製,不斷健全完善各項管理製度,有力促進了生產發展,軍火產量達到抗戰時期的最高峰。

來源:《世紀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