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後,蔣介石集結重兵,為何卻沒能收回香港?

來源: 2021-10-16 09:52:14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集結重兵,為何卻沒能收回香港?

日本投降前夕,英國外交大臣貝文通過秘密渠道,通知被日軍囚禁在港島赤柱的前港英政府輔正金遜,讓他設法在日軍投降後恢複英國在香港的機構,並行使政府管理職權,直至英軍抵達香港成立軍政府為止。金遜獲釋後便向日軍提出建立以他為首的臨時政府,要求日軍維持好社會秩序等待英軍前來受降。

 

1944年8月13日,英國三軍參謀長向盟軍東南亞戰區最高司令蒙巴頓下達命令:由英國太平洋艦隊執行重占香港的任務。英國太平洋艦隊海軍少將夏殼率領一支特遣艦隊開赴香港。為配合海軍的行動,英國還從東南亞戰區司令部派出了大約一個師的兵力前往香港。在派出軍隊登上香港島的同時,英國在外交上為重占香港做了準備。

中英同盟之間,看起來似乎有即將爆發戰爭的風險。但雙方都很清楚,在中英關於香港歸屬的鬥爭中,美國的態度是很重要的,美國的天平傾向於哪一方,香港就將歸哪一方所有。1945年8月18日,英國新任首相艾德禮致電美國總統杜魯門,表示英國不能接受麥克阿瑟的“第一號受降令”,強烈要求杜魯門指示麥克阿瑟重新發布命令,讓駐港日軍向英軍投降。

在中國這邊,蔣介石雖然已經集結了部隊,做好了進入香港的準備,但卻遲遲沒有下達進軍香港的命令。鑒於美摸不清國人的態度,蔣介石也是有所顧忌。他向美國派出了特使,尋求美國的支持,希望通過外交的方式來實現香港的回歸。中英兩國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美國,美國人的態度此時起著關鍵的作用。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是支持中國收回香港的,想通過此舉來鼓勵中國政府繼續對日作戰,以減輕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因此,在開羅會議上,羅斯福總統曾敦促英國在戰後將香港歸還中國,使之成為中國控製之下的一個國際自由港,但遭到了丘吉爾的拒絕。

德國投降後,美國同蘇聯在歐洲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在這場關係美國切身利益的爭奪中,美國需要英國的支持。因此,在香港這個問題上,美國支持中國收回香港的立場發生了改變。美國擔心,如果堅持讓英國把香港歸還中國,那麽勢必造成英國對美國的反感,沒有英國的支持,美國在歐洲的利益就將受到損失。因此,杜魯門轉而支持英國重返香港,他通知麥克阿瑟:為了更順利地接受香港地區日本軍人的投降,須將香港從中國戰區的範圍內劃出來。

當時國民黨內有很多人都提議先向香港派兵。但蔣介石卻寄希望於美國“主持公道”。然而,蔣介石沒有想到,美國總統杜魯門倒向了英國。蔣介石在致杜魯門電報中改變了要求收回香港的初衷,他要求:在未來的受降儀式上,駐港日軍應向中國方麵的軍事代表投降,美國和英國均可派代表參加這一受降儀式。在受降儀式後,英國人將在中國戰區最高司令的授權下,派遣軍事力量在香港登陸。令蔣介石意想不到的是,美國人連這一點麵子也不給。

 

杜魯門在給蔣介石的回電中表示,“美國不反對英國軍官在香港接受日本人的投降”。蔣介石看到電文後連罵“娘稀匹”,然而,他不能得罪美國人,隻好忍住怒火。表示“願意授權給個英國軍官,讓他作為代表去香港接受日本人的投降,並同時派一名中國軍官和一名美國軍官赴港參加受降儀式。”

蔣介石在香港問題上的退讓,卻換來英國的得寸進尺,英國政府認為,作為中國戰區最高司令的蔣介石,無權委派一位英國軍官在香港接受日本人的投降。英國政府所能做到的,僅僅是歡迎一名中國代表和一名美國軍官一起出席受降儀。而且隻能以“中國戰區最高司令個人代表的身份參加受降,如果有什麽文件需要簽署的話,他們隻能作為見證人而簽字,除此之外,不能做任何事。”

蔣介石沒想到他的退讓,換來的是英國人的步步緊逼,他退無可退,告知杜魯門,不管英國方麵接受與否,他都將以中國戰區最高司令的身份,任命夏殼作為他的受降代表,在香港接受日本人的投降。同時,他的態度也變得強硬起來。他表示,一方麵要盡力避免與英國在香港發生衝突;另一方麵也打算以武力來抵製英國人在中國戰區之內所采取的行動。

中國方麵的態度是英國人所始料不及的,國民黨在靠近香港的寶安地區屯兵兩個軍的現實也使英國人感到不安。英國人不得不接受蔣介石的建議,同意夏殼同時代表英國政府和蔣介石在香港接受日本人的投降。

1945年8月20日,從菲律賓蘇比克灣開來的英國海軍特遣艦隊大搖大擺地在香港登陸。9月1日,夏殼以香港英軍司令的身份成立軍政府。同日,蔣介石派遣的軍事代表團也抵港,與夏殼達成協議:國民政府同意英軍占領香港。

1946年5月1日,香港淪陷後被日軍囚禁3年零8個月的前港督楊幕琦返港重任總督,恢複了英國對香港的統治。

1997年,更加強大的中國,終於從英國人手中,把香港收回到祖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