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為人所知的石窟寺-鞏義行腳之五

打印 (被閱讀 次)

回國期間, 去了鞏義, 雖然多年前去過一次, 那是出差到煤礦, 這個石窟寺, 也是這回到了鞏義才知道的。
石窟寺位於河南省
鞏義市區東北的河洛鎮寺灣村,坐落在黃河南岸、伊洛河北岸、邙嶺之下的大力山。石窟寺建於北魏熙平二年(517),一說景明年間(500~503),原名希玄寺,宋代改稱“十方淨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是中原地區重要的佛教石窟。唐玄奘出家之地。(摘自百科)
黃河與洛河交匯於此, 清濁交匯,中華文化裏的河洛河洛, 就是這個地方,乃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龍興之地啊!





魏晉傳入的佛教的第一個地方, 在離此不遠的洛陽生根,這兒就是最初開花的地方了。
這座石窟寺,背山麵水,默默無聞地眺望著中原大地, 守候著中華文化的搖籃,一千多年過去了, 曆經多少朝代,這兒的山這兒的水,特別能體現出那種曆史的滄桑。







開鑿於北魏的石窟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現存洞窟5個,千佛龕一個,小佛龕255個,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個,碑刻題記200餘塊。



這些年的開發, 沒有給這座古樸的寺廟留下太多的商業氣息。




像這種被破壞過的“石雕”,看官們訴說著不幸的遭遇。



反倒是在古代, 這座寺院還真有“商業頭腦”, 有錢的香客, 可以在捐一筆錢後, 在已有佛像的牆上, 找一塊小小的“空白處”,請石匠再雕一座小佛, 並刻上一些字句,底下那些顏色較甚的地方就是文字部分。




神龕與神龕之間,不協調地“崁入”一些字和佛像,一千多年後,反倒成了一種獨特的景象。



土黃色的石山,使人看後更容易產生憂傷。



這座佛的麵部, 被毀成有點凶的樣子, 而旁邊捧著什麽東西的“侍從”,衣服前擺的皺褶是那麽的複雜,底下那排小座佛, 像不像小學生排排坐的模樣?




這兒的侍從有四個, 好像還有男有女, 坐著的小學生, 多了一倍。



這仨神龕是一樣的。



八個沒座位的似乎文武齊全, 雕工十分精致。



大人物麵部被毀,從小人物的個個嘻嘻哈哈的樣子來推定, 大人物一定是笑容可鞠的。




這座佛像的關鍵是衣服之前擺,一折一折那麽清晰地鋪擺在蓮花座上。而幾個壯胖的力士, 用自己的力量,托舉著佛像。




右手下垂而左手施禮。



對應的則是右手施禮左手下垂, 這類細節, 在石窟寺常見。









上下兩幅《帝後禮佛圖》是我國現存的唯一石刻圖雕,栩栩如生,是皇上皇後出遊呢還是視察(調研)。




見縫插針的個人佛像和自家箴言。







這才是真正的麵帶笑容俯視世間,十分關懷廣大信徒香客。




有機會一定得去看看啊!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borisg 發表評論於
檔次不低,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