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茶葉,橡膠之旅(2) - 孟買(Mumbai, India)

打印 (被閱讀 次)

在海上航行

船上生活愜意。 早上起來去健身房消耗200個卡路裏,然後洗澡,吃早餐。 接下來就是參加感興趣的活動或者講座;活動安排頭一天晚上會送過來。 我經常參加景點講座,烹飪示範,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關於保護野生動物的講座,Discovery Channel有關自然的講座,照相機入門,打橋牌入門,等等。 實在無聊就回房睡覺,上圖書館看書,或者找個安靜的地方閉目養神。 如果碰上一、兩個人聊天,可以耗上大半天。

除非時間特別早或者特別晚,平時很少使用船上的遊泳池。 一來池小且擁擠,二來周圍都是躺在長椅上曬太陽的外國人,連位子都找不到。

我們這艘船提供免費洗衣服,免費洗衣粉。 我幾乎天天洗衣服,因為鍛煉會流很多汗。 白天洗衣房裏人多,洗衣機和烘幹機都需要排隊。 下午3點以後就開始有空,晚飯前後就幾乎沒有人了。

早飯和午飯基本吃布斐,快捷、方便,晚上去餐廳吃正餐。 有時候餐廳會提供不同主題的菜式,比如中餐,法餐,意大利餐,燒烤等等。 這些花樣百出的食物往往很難吃,因為廚師不會做,味道似是而非。

以前很喜歡下午茶,去過幾次覺得就是那麽回事。 東西談不上精致,來來去去就那麽幾樣。 服務員非常熱情,不好意思拒絕,結果吃了很多不想吃的東西。 當然,如果想消磨時間或者與人聊天,下午茶是不錯的選擇。

晚上很少看演出,除非是熟悉的樂隊。 有一次the Drifters表演了很多平時在電台裏聽到的流行歌曲;還有一次一對阿根廷夫婦表演探戈,據說他們以前曾在白宮表演。

船上的人很客氣。 大家見麵熱情打招呼,討論好吃的和好玩的,有時還會結伴上岸觀光。 但是千萬不要交心,旅途結束後就各奔東西,最多交換一兩次電郵。

一來二去地跟船上的幾位黑人大媽混熟了。 他們共有27人,每年自己組團出來玩,隻有兩、三位男士。 有位大媽來自路易斯安那,有6個成年兒女,老公幾年前去世了。 她說佩服我敢一個人出來玩。 她跟其中一位團友是大學同學;那位住在芝加哥的同學因為老公出軌離婚了。 大媽為了旅行省吃儉用。 因為沒有錢去看泰姬陵,叫我以後把照片寄給她。 團裏有兩位大媽是表親,一個住佛羅裏達,一個住洛杉磯。 每次吃飯幾位大媽都叫我跟他們一起坐,也邀請我參加她們的活動。 團裏其它人也是客客氣氣,有事盡量照顧。 有位醫學院的教授說看見我在洗衣房燙衣服,於是也開始燙衣服。

第五天 孟買(Mumbai, India)

“五年內,要讓人們忘記上海,隻談孟買!” 印度總理辛格2004年的豪言壯語在中國網絡被不停地傳播,恥笑。

像上海對於中國一樣,孟買有其值得驕傲的地方。 孟買是印度的金融中心,經濟發展火車頭,電影製片中心,和工業中心。 孟買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占印度總稅收的30%。 提起孟買,人們往往想到絢麗多彩的寶萊塢電影,在草地上打的英式板球,堅固穩健、高聳入雲的殖民地建築,和紅色雙層巴士。

孟買位於印度的西海岸,瀕臨阿拉伯海。 人口一千四百萬,加上近郊的近五百萬,是世界上第四大城市群。

孟買由七個貧瘠的小島組成。 1534年,葡萄牙從穆斯林手裏接管孟買,1662年做為葡萄牙公主的嫁妝過渡給了英國國王。 自從蘇伊士運河開通以後,孟買成為阿拉伯海最大的貿易港。 英國人把七個小島連接起來,進行大量基礎設施和建立機關學校,孟買迅速發展成為都市中心。 直至今日,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外來人口來孟買尋找機會,碰運氣。

孟買是印度獨立運動重要的基地。 1942年,聖雄甘地在此發起“退出印度運動”。 1947年印度獨立後,孟買成為孟買州的首都。

印度是一個和諧得雜亂無章的國家。 一方麵不遺餘力地保留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一方麵又以曾經是英國殖民地而感到自豪,更加以大英帝國在本地區的繼承者自封。 印度的計算機軟件和製藥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甚至比中國率先發射火星探測器,但是街頭靠人力搬運、用頭頂貨物的大媽也比比皆是。 印度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腐朽落後和極度反人類的種性製度卻充斥著社會的每一角落。 塔塔集團富甲天下,近在咫尺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貧民窟。 各種教派學說多如牛毛,人人按自己的信仰和方式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

這就是印度,“Incredible India!”

印度街頭的出租車Tuk Tuk,沒有空調,行李放在車頂。


印度門(Gateway of India)

世界上最純真的笑容。

位於阿波羅海灘的印度門始建於1911年3月31日,完工於1924年。 做為孟買最出名的景點,它是用來紀念英王喬治五世和瑪麗王後於1911年訪問印度時登陸的地方,後來成為歡迎外國使節和駐印總督進入印度的象征性場所。 1948年2月28日,最後一支英國部隊通過印度門,象征著英國統治的結束。



門洞裏隱約看見泰姬酒店。

盡管印度門主要是印度哥德式建築,裏麵也包括伊斯蘭教的元素。

泰姬瑪哈酒店(The Taj Mahal Palace Hotel),孟買的地標式建築,隸屬於印度最富有的塔塔集團,建於1903年。 這家5星級旅館共有560個房間,44個套間,和1600個工作人員。 印度獨立初期,歐洲顧客銳減,酒店逐漸沒落。 後來經過一係列整修,還特別加了一棟新樓,於1973年重新開張,並且向海外拓展業務。

2008年11月26日,巴基斯坦伊斯蘭武裝分子在此發動了恐怖襲擊,導致最少167死。 三天後,印度警方成功擊斃了所有恐怖分子。 2008年12月21日,酒店重新開張。 美國國務卿喜來莉和總統奧巴馬分別成為恐襲後最早入住的外國政府官員和首腦。



苦命的第三世界的女人,不光沒有地位,要持家,幹重活,還要生育諸多兒女。

走回旅遊大巴的路上,經過公共汽車站。

等車的人們,有人在梳頭,有人在化妝…


洗衣坊(Mahalaxmi Dhobi Ghat)

Mahalaxmi Dhobi Ghat初建於1890年,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洗衣坊。 孟買的每個角落,包括大酒店和醫院,都把髒衣服和被單送來這裏清理。

每天18到20小時,大約200個家庭(7000人),有些甚至是幾代人,在小小的空間裏不停地洗、搓、染、漂白、晾、燙、疊50萬件衣物,然後整整齊齊地送回原處。 據說這一套流水作業線非常有效,從來沒有人丟失東西。 有些富有的洗衣匠甚至開始用洗衣機代勞。

在2011和2013年,Mahalaxmi Dhobi Ghat成為吉尼斯紀錄上在同一地方用手洗衣服人數最多的地方。

坐火車去洗衣坊。 Churchgate Train Station, 火車進站。

火車進站。

匆匆下車的乘客。

在火車上,坐在旁邊的時髦女郎。

Mahalaxmi Station,到站。

洗衣坊就在旁邊,交通方便。

回頭看車站,背後是孟買嶄新的摩天大樓。

街上頭頂香蕉的婦人,左邊半隱半現的是導遊。

很多路人都親切地拍拍牛的頭,就像美國人在街上輕拍別人的寵物狗一樣。

導遊隻允許我們遠遠地照相,不許走下去。 可以看見一排排的露天水池,洗完後就晾在外麵。


坐大巴離開,經過的孟買街景。


甘地故居(Mani Bhavan)

甘地(1869-1948),印度獨立運動領袖,主張非暴力,不合作。 他帶領印度取得獨立,激勵了後來世界上的民權和自由運動。 他被贈於"Mahātmā",意思是大智大慧。 他被公認為現代印度之父。

甘地出生於富庶的商人家庭,曾留學英國倫敦,並取得律師資格。 他在南非掛牌執業期間遭受白人岐視,於是投身於當地印度社區的非暴力抵抗,爭取人權運動。 1915年回到印度後,他組織農民、小農場主、和工人起來反抗征收過份地稅和種族岐視。 1921年,成為印度國大黨的領袖。 甘地領導了許多全國性的非暴力抗爭和爭取民族自治的運動。

1930年,甘地發起著名的挑戰英國殖民者強加鹽稅的400公裏大遊行。 1942年,他呼籲英國人撤出印度。 甘地在南非和印度都坐過多年牢。 他生活基本自給自足,身著傳統印度服飾,自己織布,吃簡單的素食,有時因為政治原因進行長時間絕食。

甘地希望建立一個宗教和諧的國家,但是印度穆斯林要求獨立建國。 1947年八月,英國同意把英屬印度分成兩部分: 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和以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 消息傳來,很多印度教徒、穆斯林、和錫克教徒進行了瘋狂的大遷移,其間爆發多起暴力衝突。 甘地多次絕食,希望阻止暴力衝突,並且希望印度能夠給於巴基斯坦一些現金補嚐。 一些印度狂熱主義者認為甘地對巴基斯坦過份遷就,於1948年1月30日刺殺了甘地。

這座別墅屬於聖雄甘地的朋友。 從1917年到1934年,甘地把這裏作為大本營,發起了一係列針對英國殖民者的運動。 1955年,這裏被改建成甘地博物館。

進門處有甘地的頭像,從樓梯到一樓、二樓,到處貼滿甘地在人生各個階段的照片以及剪報。 二樓是甘地的起居室,有他讀過的書和用過的織布機。 還有一個模型室,陳列了甘地人生中的所有重大事件。

1932年一月四日,甘地就是在走廊裏被帶走的。

可悲的婦人,背的包裹幾乎比人還高。

進門處的甘地頭像。

照片裏的小女孩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英迪拉。甘地 --- 印度的甘地夫人。 甘地夫人的父親尼赫魯是聖雄的戰友和助手,夫家與聖雄同姓,卻沒有血緣關係。

二樓甘地的起居室,有他讀過的書和用過的織布機。 想像不出一個住在豪華別墅的人需要自己織布,難道也要自己種菜吃?

一樓的甘地頭像。

別墅外觀,右邊第一人是導遊。

街頭的出租車,Tuk Tuk。

街頭小飯館。

天真無邪的孩子們。


小葡萄牙區(Khotachiwadi)

在孟買南部,有一個充滿歐陸情懷的小區。 色彩絢麗的舊式木房,騎樓,拱形建築,後花園,室外樓梯,… 狹窄的街道,小禮拜堂,… 如此安寧祥和,與世無爭,仿佛穿越回幾個世紀前某個南印度的葡萄牙殖民地。

在十八世紀末,一個叫Khot的當地人把土地一塊塊地賣給天主教徒建房屋,Khotachiwadi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近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房子被迫拆遷,曾經的65戶隻剩下28戶了。

街頭的小禮拜堂建於1899年,是一場大瘟疫後村民們感謝天主的作品。





我們參觀的這戶人家裏有8口人先後移民澳大利亞,新西蘭,和香港;老先生是唯一留下的。 他說這裏沒有被拆,因為街道太窄了。 他感歎百年以後,這裏將後繼無人;他希望能夠把這裏保留下去。 他曾經考慮過把家贈給政府,做為城市曆史建築。 但是後來覺得政府不可靠,最終可能會任其荒蕪下去。 於是老先生決定打開房門供人參觀,讓人們了解他們的傳統和生活方式。 他的親戚朋友全住在周圍,他也帶動街坊鄰居一齊開放,供人參觀。

生活設施相當現代化,有煤氣爐,洗衣機。 街上有賣廁紙的,我猜是用抽水馬桶。







二樓是做瓷磚的手工作坊。

左邊的女士是遊輪上賭場裏的發牌員。 她參加我們這個旅行團,一方麵觀光,再有就是協助導遊管我們。 每次回到大巴她都要給每一個人消毒。 我猜她或許拿特價,或許免費出來玩。

這家的地上有我們中國的陰陽圖案。

印度街上的牛是神聖的。


Oberoi Hotel

這個不是漂亮的調色盤,而是午飯的沾汁。 午餐是印度式的,很可口。

樓下大廳。



天井。

外麵是阿拉伯海,對岸是孟買的富人區。

門口的服務生,就像電影裏的一樣。

街頭抓拍。


維多利亞火車總站(Victoria Terminus)

孟買的維多利亞火車總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為世界遺產。

1887年,為慶祝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50周年,總設計師Frederick William Stevens根據維多利亞-意大利-歌德式建築樣板,溶合傳統印度建築元素,打造出全新的古典印度歌德式建築。

維多利亞火車站作為長途和市內火車兩用,是印度最繁忙的火車站。



孟買市政府(Municipal Corporation Building),緊臨維多利亞火車站,據說是印度、乃至亞洲最大的政府機構,占地麵積434平方公裏。

始建於1884年,完工於1893年,孟買市政府大樓也是維多利亞火車站的設計師,Frederick William Stevens,的傑作。


Crawford Market

Crawford Market是孟買最著名的集市,是以孟買第一任總督的名字來命名的。 這裏批發水果,蔬菜,和家禽。 有寵物店,裏麵貓、狗、鳥一應俱全。 據說還非法販賣瀕危動物。 這裏也出售進口商品,像食品、化妝品、家用、和禮品等等。

這座中心初建於1869年,1882年成為印度第一家通電的建築。

圖片是從網上偷來的。

蔬果種類多,又大又新鮮,我奶奶如果在肯定喜歡。









香料,在發明電冰箱前用來醃製食物,就像今天的石油那麽珍貴。



東西擺在那裏,愛買不買,自己躲在後麵快活。

快樂的攤主。













回碼頭途中的夜攤。

路邊的小吃店,買來當場拿手拌著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