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下樅陽 (2)

打印 (被閱讀 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揚子江畔大別山下有一個地方,曾經名桐城,曾經名樅陽。今天她一個叫桐城,一個號樅陽。這地方北據雄關,南依大江。這地方曾經是大宥,曾經是南巢。曾經是宗子,曾經是桐鄉。曾經是鬆陽,曾經是同安,曾經號盛唐。曾經是揚州之域,曾經是吳楚之疆......桐城是高山不擇細土,樅陽是江海不擇細流,共同成就了我們這一縣邑的特色文化。

我小時候曾經在樅陽長河邊上撿過一片瓦,上麵有著遠古人臉的造型(當時是小孩子,不懂這些,不知道這一片瓦後來丟到哪裏去了)。近些年來讀到王樂群先生等人(編者注:原樅陽縣文物所所長,現樅陽縣博物館館長)的文章,再聯想到繁昌縣人字洞遺址、和縣猿人遺址、含山縣淩家灘遺址和蚌埠大禹治水的塗山遺址等等離我們這裏這麽近,才明白我們這裏的文化之根竟然是這麽的古遠深厚。才明白為什麽秦始皇要浮江下,觀籍柯。才明白為什麽漢武帝要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裏,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因為這裏也是中華民族生根成長的一個地方。

西晉以後,每逢中原戰亂,衣冠南渡。也有很多世家大族眷戀故土,在我們這裏聚族而居。因為守江必守淮,江淮之間的這裏有著大別山和大江的屏障,可以積聚精神,為中華文化保留種子。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大江東去,在我們這裏掉頭而向北。天地正氣,在我們這裏無數次地回應著河嶽和日星。

姚鼐在《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中說:“夫黃、舒之間,天下奇山水也,鬱千餘年,一方無數十人名於史傳者。獨浮屠之俊雄,自梁陳以來,不出二三百裏,肩背交而聲相應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為宗。豈山川奇傑之氣,有蘊而屬之邪?”山川地理是如此獨特,文化之根是如此深厚,我們這裏的人們自古以來就是開放兼容的。張氏在六尺巷裏傳遞禮讓之風,方氏於浮渡山下演繹圓易之道......有人總結是八十八個以上的大家族共創了地域文化的輝煌。文學戲曲,武術美食,無一不是頂尖的水平。
 
羹膾賽湖新建的步道,魚蝦鮮美,是釣魚的好地方。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票友們在唱戲。樂曲聲飄蕩在夜空裏,讓人有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覺。
長江濕地,連城湖
渡江戰役中線指揮部
開國將帥們的題詞
淩晨,樅陽魚市,人們將樅陽的水產批發到全國各地。
親戚送的香椿頭,天天都吃炒雞蛋。
鱖魚和長江魤魚,樅陽好吃的太多了,每個鄉每個鎮都有好吃的。黑豬肉,春筍,土雞,樅陽媒鴨,清明新茶等等等都來不及吃。
小黑貓 發表評論於
美食美景!我最喜歡香椿炒雞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