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進入瓶頸期 兩高官披露“內憂外患”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中紀委打虎記”專題頁麵
近日“2018中國企業信用發展論壇暨第九屆誠信公益盛典”在北京舉行,一位前中國人大高官宣稱,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可能達到40萬億。

該官員為第十一屆中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賀鏗。曾在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學會、中國數量經濟學會、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等機構任職。

賀鏗在論壇演講中稱,有西方機構估計,中國的地方債大概為40萬億人民幣(1人民幣約合0.16美元),雖然規模尚在可接受範圍,但地方政府沒有一個想還債的,“現在要讓他還債,他說我工資都發不出來,財政困難的很,怎麽辦?所以現在欠的這些債不說還本,還息很多地方都還不起。”

他指目前中國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如居民收入差距不平衡,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特別是優質社會資源的分配也不平衡。例如2017年3月公布全中國100所最優秀的醫院,東部有64所,西部隻有17所;全國近700個貧困縣,東部有66個,西部則達到448個。區域失衡明顯。

之於具體經濟形勢,賀鏗則稱經濟杠杆率、企業債務率、地方債務等問題較為嚴重。

他認為中國發行的貨幣太多,過於“放水”。數據顯示,2017年末M2是167.68萬億人民幣,為中國當年GDP的25%,比世界上任一國家都要高。

無獨有偶,在賀鏗論述中國內部問題的同時,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李若穀在另一會議就中國的外部形勢發表看法,特別提到美國對中國的研判已經發生根本轉變,中美貿易摩擦實質上是關於中國發展方向的爭議。

李若穀稱,目前美國對中國的看法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中美關係不會沿著過去40年所走過的道路繼續走下去,即使美國的知華派、友華派,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具體而言在美國國內,無論什麽黨派、階層,大多數都主張對華采取強硬態度。這使得美國對華戰略可以超越黨派藩籬,快速有效地運作起來。

隨著中國近些年的快速崛起,尤其是在國際社會開始主動作為,美國已經判斷中國的發展方向與美國的期望不符,認為中國有意用軍事手段來達到政治目的,試圖與美國同樣建立全球性軍事存在。

意識形態層麵,華盛頓的主流觀點也開始警惕起來。過去他們認為中國盡管在意識形態層麵同西方格格不入,但並不會挑戰後者。而眼下這個判斷顯然已經發生變化。

經貿問題上,透過近期中美貿易摩擦可見,這恐怕會在未來成為中美兩國雙邊關係中的某種常態。華盛頓與北京可能都會對對方充滿失望情緒。

對於“中國製造2025”的擔憂,則凸顯出美國的另一深層擔憂。在這樣一份高新科技扶持計劃麵前,美國認為其市場經濟體製無法同中國的經濟體製進行競爭,因中國政府會強力介入市場,使產業發展成為政府主導,而非市場主導。

分析人士指,在度過幾年相對平穩的崛起期後,近段時間中國的外部環境突然有所惡化——不是簡單的地緣摩擦或經貿問題而是中國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受到質疑乃至阻礙,於此同時,內部問題也正進入所謂“攻堅期”,不易改革的深層矛盾開始逐漸暴露。這或許是中國走向真正複興的一個關鍵蛻變期,但其中隱含的巨大風險當引起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