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靜雯一滴眼淚讓這部劇再次火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文/觀察者網 郭肖】

2016年3月28日,台北女童“小燈泡”騎著腳踏車與母親前往地鐵站準備迎接外祖父時,一男子自後方持菜刀向女童頸部猛砍致其當場死亡,引起台灣社會震動。

近日,根據這起案件改編成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上映,在兩岸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12日,一微博網友截取了劇中的片段發在網上並評價道,“這樣直白的呈現出真實衝突和矛盾的電視劇,並且還沒有為了討好觀眾刻意製造中立,讓人感慨萬分”。

在該網友發布的視頻片段中,宋喬安(賈靜雯 飾)的兒子和“小燈泡”一樣被殘忍殺害,其丈夫希望能夠深入了解凶手的殺人動機,宋喬安卻認為動機並不那麽重要,因為所謂真相,最終隻會怪我們的社會體製出了問題,但即使是挪威這種社會福利那麽好的國家,也會存在無差別殺人犯。

她質問道,如果殺人犯和他的家人都不用對其行為負責,那麽誰該對受害者負責?隨後瞪著眼睛看著對方留下眼淚,網友直呼其演技爆棚的同時,也有人表示電視劇對社會問題中受害者家屬的討論非常有意義。

社會性案件中,經常會有一些手法極其殘忍的行凶者,受害者家屬該如何麵對他們是無數文藝作品中探討過的話題。

日本電影《告白》中女教師選擇親自複仇;

《非自然死亡》裏的女法醫告訴大家:我們不明白你的心情,也沒有必要理解你,這些毫無意義。

《我們與惡的距離》則探討了另外一種可能。這部劇由執筆過《誰先愛上他的》《出境事務所》的台灣知名女編劇呂蒔媛編劇,暌違小熒幕15年之久的賈靜雯、金鍾影帝吳慷仁等聯袂主演。

因兩年前在電影院持槍隨機殺人,造成9死21傷,李曉明被判處死刑,辯護律師王赦因為“替凶手說話”被受害者家屬潑了一身糞便,也遭到了社交網絡上數以萬計的咒罵。這便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開篇。

同時聚焦加害者與受害者,該劇所探討的社會議題均由主演帶出。

兩年前,李曉明殺害的9人中包括宋喬安的兒子天彥。宋喬安和劉昭國(溫升豪 飾)是一對夫妻,兒子死後,宋喬安開始酗酒,對女兒疏於照顧,和丈夫的婚姻也瀕臨破裂。

雖然二人一度決定離婚,但凶手的存在將二人暫時維係在了一起。和丈夫兩人同在媒體工作,雙方對於真相的看法幾乎截然相反。

宋喬安所在的電視台是一家以標題黨攫取流量的機構,老板為了收視率甚至不惜播報假新聞。而劉昭國則希望讀者能夠通過不加渲染的內容了解到事情的本質。

 

針對兒子的死,劉昭國雖然對凶手也非常憤恨,但仍舊希望通過了解背後成因來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但宋喬安認為,所謂真相,永遠都隻會怪罪社會體製出了大問題,沒有福利、教育不夠,可是像挪威福利那麽好的國家,為什麽還會出現隨機殺人犯呢?

 

 

 

全社會都希望盡快處死李曉明,但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吳慷仁 飾)除外。王赦了解犯人的惡,但也堅定地認為一定要深究其殺人動機,因為即使將所有殺人犯關起來,也永遠無法阻止下一次案件的發生,社會事件背後有其社會成因。

 

一遇到行凶者就“套用模板”憤怒、咒罵並不能解決問題,為了要杜絕類似悲劇再次發生,一定要深究其殺人背後的動機。

 

 

他拿不同的人作對比,有些人一出生就非常幸運,有幸福的家庭,可有些人可能有個因為找不到工作就老是酗酒甚至對家人大打出手的爸爸,或者因為家裏窮無法念書隻能從小就開始打工卻總是遭受白眼,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人的成長幾乎始終伴隨著否定,因此甚至到最後會相信自己是真的沒用。

 

這樣的人往往會因為一些小事從而誘發他強烈的自尊心,從而發生意外。

 

 

他專門去找劉昭國,希望能夠借助輿論的力量讓政府拖延死刑,從而幫助自己調查事情的真相;

 

 

李大芝(陳妤 飾)是殺人凶手李曉明的妹妹。李曉明殺人後,這個家庭也走向了毀滅。

 

父親選擇了酗酒,母親也惶惶不可終日,李曉文洗澡都是被母親拽進衛生間的。

 

母親不忍看到李曉文也變成廢人,“家裏要死,死三個人就好了,不能連你也葬在這裏”,幫她改名李大芝,並與其斷絕聯係,讓李大芝隱姓埋名重新生活。

 

李大芝活得小心翼翼,走在路上,也習慣用頭發遮住臉,怕忽然被人認出來。卻恰巧成為宋喬安的手下。

 

在李曉明被執行死刑當日,宋喬安獲悉了李大芝的真實身份,因此找攝影記者專門跟蹤並偷拍到了其一家人的住址,拿到了“大獨家”。

 

李大芝因此憤怒地質問,“我哥是殺了人,但是我跟家人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沒有嗎?”

 

 

 

 

住址的曝光意味著全家人可能真的從此再無安寧,李大芝質疑,媒體拿著話語權,在社會性事件發生時任意斷定人,給別人貼標簽,其實也是在殺人,“你們殺的人,不比我哥少”。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此前,當李曉明殺人事件剛剛發生後,李家就賣掉了房子,希望能夠向受害者賠償,李大芝的父母當眾下跪向受害者道歉,但這些內容媒體都沒有興趣。

 

一對老人下跪,周圍全是媒體拿著攝像機追問其是否真心,這張圖還曾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廣泛討論,還有網友表示,被完全震撼到。

 

 

 

麵對加害者,受害者到底該選擇原諒還是痛恨?了解加害者背後的故事究竟有無必要?殺人犯的家人又該如何開始新的生活?媒體在社會性事件中又該扮演什麽樣的角色?這些電視劇討論的問題最後落腳到一個人性議題上: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作為媒體人,宋喬安關注的不是民眾們真正關心的內容,比如平均薪資又降低,而是能夠吸引眼球,比如誰誰誰在奶茶店被潑,誰又在哪裏被打這樣的新聞。隻考慮點擊率算不算一種惡?

 

派攝影記者偷拍李大芝並曝光其住址隻為了獲取獨家新聞算不算另一種惡?

 

 

對律師王赦潑糞的人是否存在惡?王赦不顧家庭,偏要去為加害者辯護,甚至挑起他們不願提及的傷痛,是不是也算惡?

 

當李大芝哭著喊出“我們就沒有活下去的權利嗎?”時想到的那些對他們極近騷擾或羞辱的周圍居民、網民是不是也曾是無意識的幫凶?

 

 

這部劇目前為止僅播出了6集,當然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硬傷,比如人物的臉譜化塑造,還有刻意的模糊人物的行為:

 

其中的一個主角應思聰為了拍孩子們的紀錄片,專門去了幼兒園,卻被誤解意圖,他的姐姐哭著表示,他(應思聰)沒有惡意,為什麽媒體要故意妖魔化他?可是沒有惡意,事先不解釋清楚,幼兒園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就該承受幾個小時的恐慌嗎?

 

還有對律師的刻畫也太單薄,演員本人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律師們也告訴我,當他們實際去看犯罪跡證、被害者照片,第一時間都會顫抖。但他們仍然需要去為犯人辯護,那個心境該是多複雜?”但這一點“複雜”在劇中並沒有表現出來。

 

不過有網友表示,瑕不掩瑜,這個議題的討論本身就足以讓觀眾給高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