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到了女朋友手裏,男人會被拍成什麽樣?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女性與男性,這個題目一放出來,就製造出了那麽一點兒火藥味;不過,我們今天對這個話題的探討卻並非旨在“奪權”。

這是一個由穀雨和OFPiX聯合發起的策展項目,我們邀請了十位女性攝影師分享她們的作品。她們中有報道攝影師、藝術家、攝影教育從業者、攝影媒體編輯,她們鏡頭觀照的有戀人、丈夫、父親,也有陌生人。

我們對每位參與者就“女性觀看男性”這個問題做了提問,她們給出了這樣一些答案:

1.要麵對真實,挑戰傳統。

2.拍攝”這個行為更是一種積極地向對方接近的交流。

3.不要預設。

4.拍攝是自知或不自知的情感流露,除了愛,沒有什麽能讓我對著一個異性保持長久的注視。

不過,關於注視的問題,似乎還是應該通過注視本身來解決。這裏有相當多無法言說的東西,照片即是答案。

注視愛人

by 張不悔

我一直在研究著K,從裏麵到外麵探究著他的每一寸,他到底是什麽?

K說,我對他的這種觀看,他一開始覺得奇怪,心裏也會抗拒,但拍攝開始了,卻反而因此看見新的事物,“就像那次,你讓我躺在那個海邊的破船裏,我背後被橫板硌著很僵硬,但是我仰頭看到天空,周圍變得恍惚,一切就不那麽重要了”。

by 肖慕漪

也許在本能上,我並不習慣去“注視”男性,我唯一拍的男性就是我先生了。他對女性和性少數群體的尊重和理解,對性別平等的重視,還有我們經常進行的關於性別問題的討論,都讓我和他在一起的時候很放鬆,很是信任。我會很自然地去注視與我產生深刻連接的人,拍照則是對我們之間情感交換的一種保存。

by 嘉雯HU

因為異國戀的原因,我們每次見麵都是一場旅行。對我來說,“看他”的過程,也看到了我。我會把我們的關係做成一個主題,一直拍下去。這張照片是回英國參加畢業典禮,窗外如往常般下起了小雨。我們依偎著彼此,開始談起以前在學校發生的事。

“他:很可惜Joe不能出席。

我:我相信他找到了一個遠離苦難的地方。(Joe是他的朋友,因為抑鬱症在宿舍自殺了)

我:你覺得自己的個人情況有所好轉嗎?

他:自從認識你以後好了很多(笑)。

他:我在你麵前流淚會不會很不男人?

我:真正的男人才敢於表露自己的內心,謝謝你對我敞開心扉。

他:下次我們什麽時候見麵?

我:別擔心,我相信不會太久。”

by 江演媚

從2007年相識開始,我和陳文俊便無意識地記錄對方的日常生活。2014年是一個轉折,在生活和創作上,我們嚐試作出改變,進行自我探索,開始有意識地互拍、自拍和一起自拍,希望去了解自己,並在關係裏認識自己。我們的這組作品叫做《我與我》,它至今仍然在斷斷續續地進行。

在拍他的過程中,我對兩性有了更多理解。我有時會不小心把自己投射到他身上,把他拍得很女性。可能我想成為那樣的男性。慢慢地,我也發現男性的缺點,有些甚至特不喜歡。也許,正是在這樣的認識進程中,通過拍他,我對自己作為女性的表達越來越清晰。

by 葉婷婷

這是一張拍攝於2011年8月13日晚上的照片,大女兒小糖將要滿一周歲,還是喜歡趴著睡,因為天氣炎熱,除了肚皮上綁著的一條小毛巾,小糖就光著小屁屁被我的丈夫抱著睡。他除了是我的愛人,還是女兒的父親,他們之間也有親密的聯係。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想以妻子和孩子母親的雙重身份來觀看我的丈夫。

《愛人,父親》已經持續拍攝了快8年,記錄下我們兩人獨處和與孩子們相處時,他的不同狀態。我和他單獨相處時,他很多時候是安靜的,有時候是熱情和歡娛的;而和孩子們相處的時候,他多了很多溫柔和慈祥。

by 蔣斐然

by 蔣斐然

by 蔣斐然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如此形容婚姻生活:“他們的目標不是征服未來和世界,而是和平地保持過去,維持現狀”。然而維持和平本身就是一場永不停歇的鬥爭。《婚姻場景》是我的一部個人作品,試圖從一個女性視角觀看這場鬥爭中的男女位置關係。

在這些照片裏,男性在其中“顯得被動”一點,但這種關係可能是一種假象,因為女性雖然處在一種“看似主導”的動作狀態中,但這些主動的姿態背後還是注目丈夫的眼神。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建構,一直隱現在婚姻關係中。

重點在於它是“隱性”的,在現代家庭中,它已經不再是顯性的刺。大家都接受了平權教育,丈夫們覺得自己都挺尊重妻子的,男尊女卑好像成了曆史詞語,女權主義似乎淪為了陳詞濫調。事實上,問題並不是被克服了,隻是被隱藏,在涉及家務、育兒、事業、時間分配等瑣碎的具體細節時,那些摩擦總是會硌得肉疼。

注視父親

迷你玻璃火車站

by 梅心怡

父親從官場上回來後,我開始能在工作日見到他了,開始和他共度周末。我看到了他的孤獨軟弱,也看到了他是如何把官場的權力機製混合進了家庭關係,混合進家庭特有的溫柔和衝突。

爸爸的角色在我童年的時候是有些缺失的,我十四五歲的時候,我們的關係其實不算好,經常吵架。這倒是促進了我經常從外人的角度去看這段關係,把這段關係當作“關係”本身來看。

by 梅心怡

by 梅心怡

by 梅心怡

我拍我爸的時候其實是有理所當然的掠奪感的,我的照片因為介於紀實和擺拍之間,在拍攝的過程中我一直都是在擷取生活的片段並回憶再現,這時我的角色其實是明顯的介入其中的;我對於自己介入和母親的關係是不自信的,生怕這種介入會帶來不準確的表達以至傷害,對母女之間的曖昧不願意做提煉,但在記敘與父親的關係時則更理性。

父親的四季

by 焦冬子

父親是一個初中畢業、右眼失明的六十五歲農村老人。工作纏身的我沒有機會抽出大段時間陪父親,他也不肯來京,這時候我想起他早年間喜歡畫畫,現在可以借此排解一下心中的孤獨和悲傷吧,就給他買了一些簡單的畫材寄回去。

當大多數留守老人打麻將、看孩子、跳廣場舞時,父親則像老牛反芻一樣用繪畫的方式回顧他的人生曆程,並入選了藝術展。他的普通與特殊讓他變成了一個有趣的個體。





父親的畫作

大伯二伯和大姑都在同村,互相能有個照應,但是2014年,大姑忽然車禍癱瘓在床,不能言語,緊接著2016年,大伯在田間勞作時突然倒地去世。

兩件事對父親打擊很大,很長一段時間他都不願意跟人交流,每天把自己關在院子裏對著貓狗說話。某天他的狗走丟了,最後被找到的是一具被碾壓的屍體,父親哭得像個孩子。村裏人說他患上了抑鬱症,堂哥給我打電話讓我留意父親的情緒。

2018年夏天,整理父親的畫作,讓我開始了對父親的拍攝。他不喜歡被拍,需要更多的耐心。我的拍攝是自知或不自知的情感流露,除了愛,沒有什麽能讓我對著一個異性保持長久的注視。

冬生草藥鋪

by 鍾華連

2001年,父親從糧站下崗後,全身心撲在草藥生意上,早出晚歸是常態,有時甚至半夜出門半夜回來。母親和我常提醒父親,這樣的作息太折騰身體,可他絲毫不放在心上,總是讓人擔驚受怕的。

父親這“勞碌命”使得他遭受過好幾次車禍,最嚴重的一次雖不是出門做生意,但也是和草藥有關。

那天,父親的朋友騎摩托車載著他去山上采草藥樣本,路上突然摩托車失靈翻車,父親腦部受重創,從鬼門關走了一遭,昏迷了好幾天才醒來,現在後腦勺還留著一道顯目的疤痕。不過這事過後,父親依然“我行我素”,而且還比以往更有衝勁。

我想即使哪天父親真不做草藥生意了,草藥的味道還是會無處不在,金線蓮燉的雞湯,地楊梅、杜仲、金櫻子和黃精浸泡的酒,還有父親每天睡覺用的山蒼子做的枕頭……







和父親相處過程中所拍攝的照片,我將之編輯成了一本書《冬生草藥鋪》。

父親常說我:“就知道每天拿個相機照啊照,什麽事都不懂做。”劈裏啪啦數落我一通,母親若看到,會勸說父親別管那麽多,“她喜歡拍就讓她拍唄”。今年過年回家,父親倒是沒怎麽說這話,或許他覺得見我麵不多,還是讓我由著性子來吧。

注視他人

by 李艾筱

我一直在做一個通過物品和人的關係探討人與人、人與自己的關係的攝影項目。作為女性,我沒有限定隻拍女性,所以在我的項目裏也有很多男性在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之後,脫去所有衣物讓我記錄他們當下的心情與狀態和他們美好的身體。

當然,第一次拍攝男性的身體時,我超級緊張。慢慢地拍多了男性,讓我在對待性別這個問題上不再像以前敏感。特別是我在拍一個89歲的老爺爺的時候,當他褪去衣服,我沒有覺得他是男的或者女的,那個時候自己是“無性別”的狀態,那個狀態想起來特別美好。







在做這個項目之前,我對待男性也會有刻板印象,覺得男人就應該頂天立地,成為別人的依靠和支柱。其實相反,社會給了他們這樣的要求,讓他們覺得男人就應該“牙齒碎了都要往肚子吞”。

我透過這些私人物品看到了他們每個人的人生片段,見過他們痛徹心扉的哭泣,見過他們不克製的笑容,談論夢想、愛情、親情、疾病、殘缺和尋找自我的故事。

在2014年《私人物品》第一季的招募的時候,我還刻意限定拍10個男性10個女性,但在2015年我就不這麽做了,通過拍這個項目改變了我對待“性別”的固有看法,這種“不限定”讓我覺得這似乎才更是一種性別平等的態度。

結語

持相機的女性,在今日已經並非另類,但她們的鏡頭看什麽,卻似乎一直墨守成規。早在1892年,柯達公司就在廣告中給出了一個手持相機的女性的形象,“柯達女郎”成為文化研究者關注的對象,學者們發現她大致承載著這樣一些身份表征:獨立而具有冒險精神的都市女郎;承擔保管家庭記憶工作的現代家庭主婦。

仔細看上去,一些女郎雖端著相機,卻依然一副模特狀,此刻她們的相機沒有任何運作和觀望;出現在野外,女郎們的鏡頭對麵可能是風景,但更多時候,分配給她們的拍攝對象是,且毫無疑問是家庭和孩子。鏡頭對麵安置一個男性被攝者,讓女性執掌相機,這看起來似乎有悖文化慣例,並且相當挑釁。

毫無疑問,並非女性攝影師一定要涉及性別話題,才會“成為”女性攝影師;女性不是男性的對立麵。事實上,這些拍攝不是意在製造衝突,它們讓我們思考應如何突破男女二元對立的關係,尋找更具開放意味的兩性關聯。

策展:任悅

參展作者:

張不悔,攝影師,同濟大學文學碩士,烏藤院子工作室聯合創始人

肖慕漪,ChinaFile視覺主編

嘉雯HU,從事當代攝影教育工作

江演媚,生於1986年,自由攝影師,May and June工作室聯合創始人,生活工作於大理

葉婷婷,生於1983年,攝影師,現工作生活於浙江台州

蔣斐然,藝術家

梅心怡,生於1997年,同濟大學數字媒體與視覺傳達在讀

李艾筱,生於1987年,自由攝影師,撰稿人,生活工作於成都

焦冬子,影像寫作者,自由撰稿人

鍾華連,生於1990年,自由創作者,攝影媒體編輯,生活工作於北京

運營:陳佳妮

校對:阿犁

協調:李佳

監製: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