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誇群"火得快涼得更快 發起人:四五天就被誇膩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日前,有媒體記者偶然進入到了某高校的“誇誇群”,一進群,就被“誇友”們讚得“體無完膚”。什麽“我隻記得大明湖畔的記者小姐姐”、“歡迎記者小仙女降臨人間”“、做記者肯定心善人美來著”,各種美譽接踵而至。



最近,一種名為“誇誇群”的社交聊天群組在各大高校興起。在群裏,無論你說什麽,都會收到其他群成員的瘋狂誇獎。據了解,僅在清華大學,類似“誇誇群”的群組就有十多個。由此,也催生了很多付費獲得誇讚的業務,不少淘寶店主甚至反映近幾日的“誇誇群”供不應求,來不及安排。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讓“誇誇群”突然變得如此火爆?這樣的火熱又能持續多久?愉快的誇讚背後,又有哪些隱憂不容忽視?



“誇誇群”各式讚美眼花繚亂 熱度降低因為“被誇膩了”

近期,“誇誇群”引發熱議,在這些群裏,不管你幹了什麽,甚至什麽也不用幹,都會收到令人眼花繚亂的讚美。比如,當你發一句“沒心思看書”,就會有人回複:“那是因為你的知識水平高於書本,逆濃度,知識無法自由擴散。”



“誇誇群”在高校的擴散也帶來很多溫暖的畫麵,部分高校的誇誇群將食堂打飯的阿姨、宿管、保潔等等都邀請進去,並進行了由衷的感謝。很多年輕人也認為這樣的群組的出現在一開始確實讓自己心情變好了。

街采1:“因為現在是平時的工作也都挺忙的,然後自己身上的壓力也挺大,所以進入這樣的一個群,群裏的人都不認識,還能得到一些正向的鼓勵,我覺得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放鬆。”

街采2:“進到這個群裏麵,就感覺他們互相之間聊天比較友愛比較有意思,然後互相之間也用一些誇讚,好像在交朋友一樣。我對這個的看法,就是覺得其實對社會無害,互相誇讚一下,互相吹捧一下,會讓大家的心情都好一點。”

不過在很多自發的群組裏,這樣的新奇感並沒有持續多久,一位發起“誇誇群”的在校學生告訴記者,相對於起初的好奇和驚喜,大部分群組的活躍度都在幾天之後迅速降低。

某發起人:“大家普遍反映的一個心態,就是待了大概四五天之後,可能會有一點點被誇膩了,就不想要被誇了。”

由於高校和一些自發的誇誇群大多數是通過掃碼的方式自由加入,群內也時不時會有廣告或者不良的信息出現。

某發起人:“我們在建立誇誇群的第二天、第三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人在這裏麵打廣告,然後我就很及時的去寫了一些群的規則,一旦發現有廣告或者色情暴力的內容,我們會先警告他,如果他不聽的話,我們就會把他清理出群。”



“誇誇群”催生付費業務 收費價格最高可達百元

關於“誇誇群”的話題,清華大學辯論隊和北京大學辯論隊還在上周日進行了一場辯論表演賽,視頻也在網絡上廣為流傳。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並且想體驗一下這種被一群人誇讚的感覺,“誇誇群”也逐漸擴散到了更大的範圍之中,由此也催生了很多付費獲得誇讚的業務。打開購物軟件,搜索“誇誇群”,便會跳出上百個出售“誇誇群”業務的商家,價格從5元到幾百不等。記者隨機挑選了一家售價為5分鍾100元的店家,在付款後不到十分鍾便被拉進了一個有著260多人的微信群裏,隨之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誇獎。

語音1:“男神你真的太帥了,臉就像雕刻出來的一樣,五官也太立體了吧。 ”

語音2:“出門要像明星一樣保護自己,要不然就會被別人搶走。”

語音3:“男神好帥啊,好想親自在你身邊感受你的魅力。”

除了誇自己,還可以為親朋好友定製各種各樣的誇讚和祝福,包括生日、告白等等。不過5分鍾時間一到,誇讚就隨之停止。此外,相對於某些高校的花式誇人,甚至吟詩作賦,記者在多個付費的誇誇群內觀察到,誇獎的話大多千篇一律,毫無新意。據多位參與者透露,有些商家會對群成員進行簡單的培訓,發一些誇人的模板,而大多數則沒有經過任何培訓。而這樣的誇讚每次也隻能給他們帶來幾毛最多一兩塊的收益,且大部分都是學生兼職。



專家:誇誇群火爆是一種“速食文化” 沒有緣由的誇獎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對此,情緒情感管理專家張曉彤認為,近來誇誇群的火爆也是一種“速食文化”的體現,短時間內可能會帶來一些愉悅感,但是很快就會失去效果。

張曉彤:“當你每天被誇或者一個月被誇十次的時候,我們認為人就沒有感覺了,疲勞了,沒有效果了。與此同時,過度的誇獎,而且這種誇是沒有根據、沒有任何由來的。我看有的一個頭像都能誇你好半天,這個又違背人的心理成長。我認為心理正常成長下的這種正激勵和誇讚,必須是有的放矢的,沒有緣由的誇獎,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除了父母在家庭中要營造良好的正向激勵的氛圍,學校的工作也不可缺少,對此張曉彤建議:“我們的學校現在也基本上就是以考學、考分來評價學生,其實如果我們多一些評價機製、多一些這種情感上的給予,那麽我們的孩子在學校的成長過程當中也會補充相應的東西。再有一個,我覺得我們的很多學校完全有這個條件,建立一些有利於學生心理成長的這種沙龍、微課程或者校園的心理成長的工作坊,讓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訓練自己健康的心理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