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5年,她用一組圖驚豔了朋友圈!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車上永遠是車水馬龍,行人永遠是步履匆匆,而那些童年的傳統的東西卻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凝結了祖先情感與智慧的時令節氣也在不知不覺中被人們遺忘。

關於二十四節氣,你還記得幾個?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當世界都以90天為單位劃分出四季時,感性有趣的中國古人早已將一年劃為二十四份,這是獨屬於中國的“符號”,是中國人詩意棲居的創造,衣食農事,依季候而作,隨歲月流轉。

一位叫典婆婆的插畫師,在工作之餘,揣帶情懷,用手中的筆墨,繪出了她理想國中的二十四節氣。便是希望向更多年輕人轉述那些隨著時代而黯淡,卻值得珍惜重溫的民俗寶藏,挖掘尋常日子裏不經意的快樂和智慧。

2019,就讓我們跟隨典婆婆的插畫,從頭開始,尋回那些被遺忘的故事與傳統。

  壹丨  立春   

 『 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

“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

— 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

立--開始,春--生長

立春為節氣之首,意味著新一輪回已開啟

  古人對歲首很重視,立春之日要祭春神、立春幡

以表對新歲的祈福



▲ 剪絹紙成春幡戴頭上以示迎春,禳凶求吉

   貮丨  雨水  

 『 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

“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

  故立春後繼之雨水。東風解凍,散而為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氣溫回升、乍寒乍暖,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是反映降水的節氣

  春雨貴如油,雨水之後,萬物開始萌動滋長



▲ 洗春彈新雨,綠我杯中水

 叁丨  驚蟄   

 『 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 』

“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

蟄蟲驚而出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昆蟲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為“蟄”

而春雷驚醒了蟄居的動物,稱為“驚”

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

勞動人民也進入春耕農忙

所謂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



▲ 春雷喚醒了睡足了整冬的小萌寵

肆丨  春分  

 『 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

“分者,黃赤相交之點,

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

—《明史·曆一》

  春分日,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12小時

春分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

風箏放得好,那就是“紙鳶跋扈挾風鳴”

放得不好,那就要“手提線索罵天公”



▲ 春光和熙,蝶飛燕舞

伍丨  清明  

 『 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 』

“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歲時百問》

清明兼自然與人文,既是節氣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

正值春回大地

掃墓之餘一家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



▲  生氣始盛,吐故納新

陸丨  穀雨  

 『 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 』

“ 清明後十五日,鬥指辰,為穀雨,

三月中,言雨生百穀清淨明潔也。”

—《通緯·孝經援神契 》

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

古時有“走穀雨”的風俗,這天大家走村串親

到野外走走,寓意與自然相融合,以祈康健



▲  “準備好袋子,咱主子說今天會下穀子雨!”

柒丨  立夏  

『 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

“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禮記·月令》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

雷雨增多,炎暑將臨



▲  一把好蒲扇,涼快一夏天

捌丨  小滿

『 一候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 三候麥秋至 』

“ 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相傳小滿為蠶神誕辰,江浙一帶有祈蠶節

古代把蠶視“天物”,為祈“天物”寬恕和養蠶好收成

故而人們在四月放蠶時節舉行祈蠶節



▲  好一盆肥肥嫩嫩不敢碰的天物

玖丨  芒種

『 一候螳螂生;二候?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

“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芒種”二字諧音,也稱為“忙種”,

“ 豔陽辣辣卸衣裝,梅雨瀟瀟漲柳塘。

南嶺四鄰禾壯日,大江兩岸麥收忙。”

—《芒種》



▲  最鄉,最香

拾丨  夏至

『 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

“ 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極也。”

— 《恪遵憲度抄本》

夏至以後易形成雷陣雨,人們稱“夏雨隔田坎”

唐代詩人劉禹錫,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

寫出“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  又到了解嘴渴的冰甜時節

拾壹丨  小暑

『 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

”暑,熱也。月初為小,今則熱氣猶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

“熱在三伏”,小暑便是進入伏天的開始



▲  傍晚夏夜裏的一碗涼品,多美好

拾貮丨  大暑

『 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

“小暑後十五日鬥指未為大暑,六月中。

小大者,就極熱之中。”

—《通緯·孝經援神契》

  夏令炎熱易傷津耗氣

可食補苦味緩解熱病



 ▲  最到暑熱多食苦,小娃一見撥浪鼓

拾叁丨  立秋

『 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

“ 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

—《周語》

  落葉知秋,從文字角度來看

“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

是禾穀成熟的意思

啃秋寓意炎炎夏日難熬

時逢立秋,將其咬住



 ▲  立秋,啃秋,啃住,不放

拾肆丨  處暑

『 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

“ 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

“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

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

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

農作物相繼成熟的時節



▲  鳥食來,鳥食去

拾伍丨  白露

『 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 』

“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禮記》

“ 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

白者露之色,氣始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天氣漸轉涼,晝夜溫差開始增大,

清晨時可見葉子上有許多露珠。



▲  宮鬥戲總有采集甘露的橋段

拾陸丨  秋分

『  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

“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 》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

一場秋雨一場寒,手頭針線開始幹

量量小寶的肩頭,比去年寬了幾指



▲  一場秋雨一場寒,手頭針線開始幹

拾柒丨  寒露

『  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 』

“   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寒露之後,露水增多

秋意漸濃,蟬噤荷殘

萬物隨寒增長,逐漸蕭落

該把厚衣取出啦



▲  光了一夏天的腳丫要捂起來了

拾捌丨  霜降

『 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 』

“  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

—《 二十四節氣解 》

  時逢秋暮露成霜,幾份凝結幾份陽

樹葉在秋霜撫慰下

開始漫山遍野變成紅黃色

如火似錦,秋意正濃



▲  落葉被抓住如被幸運親吻

拾玖丨  立冬

『 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

“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冬後,就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

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

是進補儲藏體能的時候了



▲  吃一肚子肥肉也不被看見的季節

貮拾丨  小雪

『 一候虹藏不見; 二候天氣升地氣降; 三候閉塞而成冬 』

 “ 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

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已呈初冬景



▲  小雪是孩子冬天最期待的禮物

廿壹丨  大雪

『 一候鵑鷗不嗚, 二候虎始交, 三候荔挺出 』

“  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瑞雪兆豐年是耕種人的祈願

而孩童來說

玩一場雪仗是從天而降的遊樂場



▲  舀一盆雪打包回家珍藏(典婆是南方孩)

廿貮丨  冬至

『 一候蚯蚓結; 二候糜角解; 三候水泉動 』

“ 冬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

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

—《三禮義宗》

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預示否極泰來

冬至養生因為“氣始於冬至”,生命活動

由衰轉盛,由靜轉動



▲  參與製作食物比食物本身更有意義

廿仨丨  小寒

『 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 』

稹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

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

霜鷹近北首,雊雉隱叢茅。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 唐代 ·元稹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其實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

隻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的



▲  從來大寒需要大暖來烘托

廿肆丨  大寒

『  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  』

“ 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

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三禮義宗》

大寒是廿四節氣中最後一個

是時常與歲末的重合

過了大寒又立春

即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



▲  春節是中國紅的秀場

遠離農耕文化的我們,或許我們不再需要廿四節氣的指引上山下田,但我們仍能從其中感受到一年景時光推移的反饋,獲得源源不斷的生活智慧。

就像戲台的娘子,就算她閉口無唱,依然可以從她的姿態看罷一出戲的起承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