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的初二課本教妾婦之道 我肺都氣炸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一位朋友說:女兒的語文課本上寫著,“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他很介意這段文本被寫入女兒的教材裏。

也是,截掉上下文來看這句話的話,直譯過來就是:“不違逆丈夫,以順應為正確,這是做妾婦的正道。”

再講白了,那就是“順應丈夫是妻妾之本分”,怎麽樣,是不是超·女德的?

讓人想到丁璿說:“丈夫是天,妻子就是地,地是永遠翻不了天的!”

但是根據我們混跡中文互聯網世界多年的經驗來看,事情不能被孤立、靜止、片麵地看待。

比如這篇課文,作者著急地否認掉了它的意義,但是否要結合一下上下文,看看文本到底想表達什麽。雖然婚姻登記處派發不明來源的女德小冊子的事情也不是沒有過,但是我們在教材的把關選擇上不至於這麽稂莠不分吧?

於是我找了一下教材原文:





為了確保準確性,放掃描件,外加注釋不截掉。

可以通讀一下原文,大意是說,景春覺得,如公孫衍、張儀,以一己之力可以呼風喚雨,改變天下的局勢,這是大丈夫的形象。

但孟子覺得,這些縱橫家,不過是曲意逢迎,順從君王的心思,像這樣把順從當做正確,是妾婦才會做的事情。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不論是否得誌,都堅持原則和信念,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如果結合上下文,就會發現,所謂“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孟子對此根本就不是讚揚、要求的態度。而是嗤之以鼻說,“以順從為正道,那是妾婦才會做的事情,不是男子漢大丈夫的行徑。”

如此,這段話最大的問題,並不是讚揚女德,而最多隻是矮化女性,覺得妾婦不如男子漢。

作者如果把這個問題理解成女德,覺得教材是在鼓勵女孩子“妾婦之道”,這個理解未免不太合適吧。

這甚至與教師的引導都沒有太大關係,本身孟子這段話就在否認“妾婦之道”的合理性。作者並沒有統讀上下文,按照原文語境來思考問題。

​我們分析曆史人物的言行,不能脫出其時代局限性。在那樣一個年代,要求孟子高喊“女性是被審視的他者”,也未免有點為難吧?去掉這句話,則整段話的意思又會不完整。孟子隻是在那樣一個時代,在那樣一個情境之下舉出了那樣一個例子,倘若深究起來,那麽“男子漢大丈夫”本身就是一個矮化女性的說法,這一段話全都是有問題的。

不過問題最大的矛盾,並不在孟子身上,而在於教材編委是當代人,所以他們對教材的原則和價值導向,有重要的責任。

這個問題怎麽說呢,我看到督工轉了一條微博:



那教案裏到底什麽情況呢?掃描版的沒找到,找了一個電子版的:

教案的意思是,“妾婦之道”表現為順從,其本質是在權力麵前無原則,所以可以看出,教材對於“妾婦之道”,首先整體持否定的態度,這就排除了女德的嫌疑。

不過,教案也確實沒有提到“小人、女人”這一男尊女卑思想的殘留。確切地說,是根本就沒有對“妾婦之道”這個描述發表任何的看法,無論正麵的還是負麵的。

竊以為,這說明一個問題:教材編委對“妾婦”這一對女性的描述評價並不敏感,也沒有在任何意義上加以強化。這確實本身也是一個問題。

但是就評論區來看,很多人糾結的地方完全偏掉了,變成女德的複活和對女性地位的打壓。其實老實說,就算是放在孟子當時,他也是很不屑於妾婦的順從之德的,如今反而他截頭去尾,扣上這樣一頂帽子,老夫子泉下有知,估計會氣得胡子倒豎,罵這些人“子未學禮乎?”

這個事情跟之前“chua寫入語文教材”也有點像,很多人糾結chua這個字南方根本沒有,可是那隻是對孩子聲母韻母運用的拚讀練習。出現一個不熟悉甚至不存在的讀音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學會拚讀的方法。

所以,很多問題可能不在於教材編委想做什麽或不想做什麽,而在於當事人如何解讀這一表達。

那麽問題來了,如最開始的爆料網友所質問的,這段教材,到底有沒有“打算把中國的未來向何處引導,打算如何荼毒青少年”呢,還是爆料網友的語文功底,其實並不太過關呢?

不禁想關懷一下,編輯和審稿老師的大爺,您現在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