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鬆:李詠的真正死因不是癌症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前些天,朋友圈已經被李詠因癌症去世的消息刷屏,心痛著銀屏上陪伴我們的主持人,就這樣離開了。一時間,所有的群,大家似乎都在討論和癌症相關的話題。

我也轉發給老李,附加了一句,“拿錢換命的人,請看看,我們有的時候以為自己會活很久,沒有想到,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會奪走一切”。

老李和大多數中國男人一樣,永遠抱著生活必須先苦後甜,今天的苦逼是為了明天的幸福這樣的念想支撐著,一次次加班,一次次外派,如今常駐北京,離開家庭,過著和老婆孩子分離的生活。

夏天我去北京探望他,發現,拿著幾百萬年薪的他,蝸居在北京一個小破出租屋裏,冰箱裏全部是發黴的菜,因為長期熬夜加班,頭頂也快禿了。北京的夏天接近40度的氣溫,他還蓋著冬天的被褥,原因是,反正將就著,也不是自己的家。

我氣得二話不說 就去超市給他買了新的空調被,給他買了新鮮的蔬菜水果酸奶果汁填滿冰箱,做了豐盛的飯菜,我說:你此刻連當下都活不好,又有什麽能力能擁有幸福的明天。

前段時間,曉鬆去趟北歐,回來寫了篇文章,題目是《在北歐,我覺得自己內心很醜陋》

“在丹麥和瑞典待久了,我越來越覺得,這兩個國家真的很有意思。這裏的人不聊金錢,不聊地位,也不聊你讀過什麽名校。“



高曉鬆坦言:”到了北歐沒幾天,我居然都不太敢跟人說話了,因為我覺得自己的內心很醜陋,很粗鄙,我每天琢磨的都是如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裏跟人鉤心鬥角,跟北歐人的境界實在是差太遠了。“

曉鬆說,在丹麥,人們出行就是騎一輛自行車,在瑞典,人們出行就是開一條小船。在美國,一個人如果有一艘遊艇,大家都覺得他特別厲害,但在瑞典,幾乎人人都有一條小船,大家開著小船看看落日,釣釣魚,船上也沒有什麽先進的設備,自己動手解纜繩,啟動發動機,把船開出去,過著非常安逸、與世無爭的日子。

想想北歐人幸福的生活,再看看中國不斷攀升的癌症率,反思一下,生活的初衷究竟是什麽?我們為什麽離健康和幸福越來越遠?

01

中國人過著越來越繁忙的生活

北歐人隻關心今天過得幸不幸福

李詠得癌症,是和他長期得壓力有關,還是生活習慣相關?不要說社會名人,中國每一個中年老百姓每天睜開眼就是壓力,工作、家庭、孩子、車子。繁忙的工作和生活根本就沒有停下來喘息的片刻。

有些人說,這都是窮惹的禍,等我有錢,我還用過這種生活嗎?

真的是如此麽?前段時間和一個整形醫生吃飯聊天,他說他最近失眠特別厲害,整個人焦慮得快要發瘋了。我詫異,以他年薪上千萬得收入,焦慮個什麽,他說:哎呀,你搞不清楚,沒錢用啊,你給我十個億,我就能睡得著了。

對比之下,北歐國家沒有高樓大廈,人們穿著樸素,開著舊車,吃著簡單的食物,每天晚上七點以後街上就靜悄悄地,沒有燈紅酒綠的夜生活,也沒有超級奢華的消費刺激著人的神經。



北歐人的不攀比不講排場,隻關注當下,用極簡的生活理念享受著美好的當下,高曉鬆發現自己的名氣和才氣在那兒完全排不上用場。在北歐,你穿愛瑪仕或者穿優衣庫,他們都不會有羨慕或者鄙視的目光。他們隻會關心自己今天穿得舒適與否。

北歐國家人少地多,但道路卻明顯比德國要窄。在城市裏,直道很少,大多是小巷。

當地人開的私家車也都以小為特征,很多人則幹脆騎自行車上下班,環保對他們不僅是一種時尚,更是一種高尚。



當我們內心的欲望值越來越高,物質的攀比心越來越高,幸福就開始離我們越來越遠。

開豪車,住大房子,讀名校,到底是我們的實際需求,還是因為怕被人看不起而使得自己的物質攀比欲望在不斷的攀升。



日本的日野原重明先生曾經在《活好》一本書中所說:

活出真實的自己:第一,不在於身外之物,第二,不被他人評價所左右,第三順其自然,不要勉強。

那麽,我們離真實的自己有多遠?

到底我們穿給別人看讓別人知道我們有錢或者很有品味,

還是我們吃給別人看讓別人知道我們有錢或者很有品味?

我們住大房子開豪車到底是為了讓別人看我們覺得很成功,

我們的一切都在演一個成功者還是在真正做自己?

我們正在失去了自我的同時更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02

中國人買買買成了生活的常態

北歐人的簡約生活

降低物質的欲望。回歸安靜的心靈溫度

有一次我們做讀書會,當問到慢友,你拿什麽來寵愛自己,很多人回答,當然是去shopping 買買買,吃吃吃。

在中國高速經濟發展的大環境,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網絡環境都不斷地刺激人們的消費和購買欲。網紅店打卡趨之若鶩,雙11爆發式購買。

日本人曾經在一篇報道裏分析過中國人消費欲強盛的最大原因:“中國有著想通過消費來確認自由、表現自我的欲望,年輕人更加以炫耀消費,試圖證明個人身份”。

相比之下,北歐苛刻的天然環境,使節約的習慣成了必須:飯不能不吃,但不必太好;錢不能沒有,但不必太多。

北歐人的簡約傳統隨處可見,穿衣打扮,不論貴賤,但求合適,符合自己的氣質,凸現自我個性。

七八十歲的老太太,米色風衣、呢裙、淑女皮鞋、英國女王式的頭巾,氣質優雅地走在街上,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一位瑞典服裝設計師這麽解釋:

“我們從來不會把錢大把地花在時裝上,

實用和節儉是美德。

在瑞典人眼裏,服裝是用來穿的,

必須擁有,不用鮮豔奇異,

或許有點單調,卻讓人放得開。

每天都有星期五那種休閑的感覺,

每個人都能更放鬆。”

所以大可不必太在意一時一變的潮流,也不必計較所謂名牌,去購買發自內心真正喜歡、合適並且需要的東西!



瑞典還擁有巨大的二手市場,每個人都有機會淘到價廉物美的用品。從不多見的瓷器到設計經典,不一而足。

你可能要鑽進一堆 “破爛” 裏,但這就是體驗:到設計商店買幾件物品是容易的事;而在布滿灰塵的舊物堆裏尋得幾件寶貝,就需要眼力、決心與耐心。



巷尾街頭遇到朋友,咖啡館是首選。一杯咖啡15克朗,就是一杯濃鬱可口的卡布奇諾,也不過25克朗左右。

這樣,沐浴著太陽,大半天的時間就可以和朋友舒服愜意地打發掉了。



03

中國人嘴上說著養生,身體卻在輕生

北歐人隻注重身體和心靈的平衡

“沒有什麽比健康更快樂的了,雖然他們在生病之前,並不覺得那是最大的快樂。”

有多少人,一邊熬著最久的夜,一邊敷著最貴的麵膜;

有多少人,一邊收藏養生指南,一邊拚命加班到深夜;

有多少人,一邊天天酒局夜夜買醉,一邊往杯子裏放枸杞;

……

嘴上說著養生,身體卻在“輕生”。這應該是中國人的常態,很多人,白天還嚷嚷著健康生活遠離癌症,一到晚上拿著手機根本放不開,一刷就是到淩晨。



刷手機隻是行為表象,而真正的行為習慣的背後是白天工作學習的巨大壓力,導致內心的孤獨,壓抑,匱乏,找不到排解的出口,而手機成了最好的依賴。

相比之下,北歐人高效與高度自律的生活,十分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北歐人為了節約更多的時間享受生活,必然要提高工作效率。為了更高效,北歐人總是絞盡腦汁地思考如何創新,如何把更多的工作交給機器,而讓自己投入到美好的生活中。

瑞典試行6小時的工作製,鼓勵工作中的人有自己的業餘愛好來平衡身心。當我們壓力過大,杏仁核就會令人進入 “戰鬥或逃跑模式”(fight – or – flight mode),不斷分泌腎上腺素。因此,與休憩相關的 “副交感神經係統”,就顯得格外重要。它能使人在高速驅動後平靜下來。

閱讀,踢球、手工活、彈鋼琴、畫畫、飯後散步……這些都是北歐人自我休整、充電的方式。越經常這樣做,越能感受到它的好處,不僅工作效率提高了,生活的習慣變得規律,幸福感也倍增。





04

中國人是喪偶式家庭

北歐人有全球聞名的超級奶爸

家庭陪伴是北歐人最重視的日常

網上有這麽一個段子:為什麽說父愛如山,意思就是當爹的就像座山在那矗著一動不動。

中國家庭,大部分都是“喪偶式婚姻,喪偶式育兒“。多少父親借著以工作,應酬,朋友聚會為理由不帶孩子,即使在家,也是端坐如山,完全不插手帶孩子的事。

我們先不用責任來約束任何人,單從健康的角度,這些父親,正在丟失最寶貴讓自己能夠減壓,身心平衡的最好方式,正在丟失一份最彌足珍貴的快樂。

而在瑞典街頭,你可以很容易就看到一手推著嬰兒車,另一隻手舉著咖啡杯的男人。他們被稱為

“拿鐵咖啡爸爸”。





男人們約伴遛娃,很和諧有沒有?!

家庭中的夫妻關係,需要麵對的巨大挑戰期,大都是在孩子初降臨時。那也是離婚念頭的高發期。平等的兩性關係中,夫妻二人合理分攤家務瑣事,也能讓孩子更健康、幸福,遠離抑鬱症和不良誘惑。



這種兩性關係平等與平衡的認知,基於一個出發點:

無論家庭還是職場中,都不將某項職責以性別為依據加以固化,並視其為理所當然。



北歐人的家庭觀念很強,即便是男人也不會以“加班應酬”為由,犧牲與妻子、孩子在一起的時光。這樣的家庭生活成為他們幸福的源泉。

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一起度過不開電視機的“家庭時間”。

他們一起做飯,做遊戲,講故事,聚會,很少有人在外留戀。即使要加班,也以不影響家庭時間為準。

例如父親寧可選擇淩晨3點鍾去加班,家裏至少還有母親可以陪小孩吃早餐,父親也隻損失早餐的 1小時相聚。



一位叫Fredrik的爸爸說:“我一天不看見我的孩子,不給他講故事,不在他的小額頭上親一下,我就什麽都做不了。如果錯過了孩子叫第一聲‘爸爸’,我可能恨不得撞牆。”

他們認為,最好的時光就是孩子們在睡覺之前爬上膝蓋,向自己要一個擁抱。

這種時候,他們覺得自己非常有成就感,非常幸福。

高曉鬆被北歐,李詠被癌症後,我們是否要自我反省呢? 一輩子忙忙碌碌,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麽呢?什麽才是真正最終的追求目標?

沒有幸福,沒有健康,那些所謂的物質和金錢,又有何意義。

北歐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就是“生活品質”。中國人總以為,有錢才可以買的來生活品質。

然而,生活品質不是用昂貴的東西堆砌出來的物質,而是通過觀察、感受、體驗、實踐,而演變出的一種生活態度。

“全日本最會生活的男人”鬆浦彌太郎認為:“最好的用錢之道,是把錢浪費在豐富個人體驗和感受上。”

因為錢是可以儲存的,而時間是不能儲存的,你怎麽花時間,決定了你一生的生活質量。

花時間,用心去認真對待生活的每一個小細節。一日三餐,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用心地去感受,去體味,去和這個世界,和人發生最美好的鏈接。學習北歐人的生活態度,將幸福作為我們的人生目標。人生短暫,好好生活在每一寸當下。(編者:說來中國人也挺無奈的,高稅收低福利高物價高房價的社會現實,早就把一般人壓的喘不過氣來,哪有那麽多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