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操作?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導讀“5+3=8”,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題,這是啥操作?

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題

正被開顱手術呢,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還得認生字,啥情況?



原來這是“術中喚醒”,也是哈醫大一院首次通過“喚醒麻醉”讓患者在術中清醒片刻,配合醫生精準切除腦瘤,以免碰到功能區,影響語言和行動能力。

腦膜瘤壓在功能區影響語言功能和行動

據新晚報報道,59歲的吳女士來到哈醫大一院群力院區就診時,說話不利索,半側身體不能動,因為她腦中有一個腦膜瘤正好壓在了功能區,影響了語言功能和行動。檢查發現,由於吳女士此前放療導致腫瘤和腦組織廣泛粘連,想精準切掉腫瘤不碰功能區非常困難。

經過仔細研究討論後,神經外科主任楊孔賓決定“術中喚醒”患者,讓患者來配合他辨別功能區位置,切除腫瘤的同時盡可能保護正常腦功能區。

患者手術中被喚醒做題、認字、做動作

為避免患者在術中被喚醒時產生恐懼心理,術前,楊主任和麻醉科的王華民副主任,多次來到病房和吳女士“彩排”。



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手術正式開始。吳女士在全麻後開始“沉睡”,楊主任通過頭部一個5厘米的小切口,根據術前定位確定了腫瘤的位置。

手術進行到關鍵的時候,王華民副主任馬上把相關的麻醉藥停掉。僅用了五分鍾的時間,吳女士就緩緩睜開眼睛。

“這個圖片是什麽?這個字怎麽念?” 醫生連忙拿出準備好的幾張圖畫卡片,問吳女士,“蘋果”、“梨”、“5+3=8”,清醒後的吳女士全部對答如流。 “動動你的手指”,“再動動你的腳趾”,接到王華民的一係列指令後,吳女士多次配合醫生完成了動作。

就在與患者聊天的過程中,楊主任和其他兩位醫生爭分奪秒,在顯微鏡下,僅用時十多分鍾就精準切除了腫瘤。

手術順利完成患者:喚醒後,沒有疼痛感

術後,楊主任告訴新晚報記者,“患者醒來後,我們刺激患者腫瘤附近的功能區。如果有反應,就說明這塊是有用的,要保留。如果沒有反應,就可以切除,這樣腫瘤完整清除,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者的功能區。”

腫瘤切除完成後,吳女士再次被麻醉,重新進入了熟睡狀態,整個手術曆時1小時40分鍾順利結束。吳女士告訴記者,術中被醫生喚醒後,她沒有感到害怕,而且也沒有疼痛感。目前吳女士恢複良好,不日即將出院。

楊孔賓主任介紹,術中喚醒對麻醉師要求特別高。讓患者在沉睡和清醒中來回切換,並且在醒來的時候感覺不到疼痛,需要麻醉師對鎮靜、鎮定藥物精準地控製。未來,這種喚醒方式可以被廣泛應用於神經外科和脊髓外科手術。

還有患者在手術中唱張韶涵的《遺失的美好》

據都市快報報道,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樓林團隊實施了一例術中喚醒手術,術中患者應“邀”醒來唱歌朗誦詩使手術順利進行,不僅完整切除了顱內的腫瘤,且很好保護了其語言功能。

患者小陸今年25歲,從事著設計師的工作,平時很是喜歡朗誦以及唱歌等語言藝術。原來在小陸大腦的“語言中樞”的位置長了個近3公分的腫瘤。鑒於小陸想要保留歌唱以及朗誦詩歌的特殊“要求”,專家與小陸相約:開顱後,來一次特殊的“詩歌表演”。

在完善術前必要的檢查評估後,10多天前,手術按計劃進行。樓林團隊打開小陸顱腦2個多小時,暴露腫瘤後,通過降低麻醉將小陸慢慢喚醒,神奇的一幕出現了:

醫生:已在手術中,感覺還好嗎? 小陸:好的。 醫生:現在聽我的口令做,可以嗎? 小陸:可以。 醫生:現在可以歌唱了。 小陸唱:海的思念綿延不絕,終於和天在地平線交會……


手術中唱歌的小陸


樓林說:“當時我們根據小陸的反應,快速判斷出切除的部位是否影響到功能區。患者歌唱時突然出現卡頓等變化,就說明這個點是功能區,需要避開,就這樣,患者一邊唱歌,我們抓緊做手術。在保持他意識完全清醒的狀態下,把緊貼功能區的腫瘤精準完整地切除。”

 “一開始麻醉,沒有任何感覺,被喚醒之後可以聽到醫生們在說話,知道手術在進行中,但沒有太多感覺。”小陸回憶說。

麻醉師缺口大!術中喚醒對其要求特別高

患者醒著做手術,難道不覺得痛嗎?

這一手術,不僅對手術醫生要求很高,麻醉師同樣如此,對麻醉藥量、濃度及時間掌握得恰到好處。”樓林解釋,麻醉藥是個大的概念,裏麵包括鎮靜藥、鎮痛藥,還有的藥物兼有鎮靜、鎮痛功效。在患者醒著的時候,隻是少用了鎮靜藥,而鎮痛藥依然持續在給,所以患者是感覺不到痛的,能夠按照事前計劃與醫生進行交流。

據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報道,麵對分娩或疾病時,擊垮人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令人絕望的疼痛。麻醉的意義,就是減輕人們的痛苦

浙江省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浙醫二院麻醉手術部主任嚴敏教授介紹說,目前無痛診療技術已經滲透到臨床診療的各個角落。

隨著無痛技術的推廣、手術量的增加以及患者對疼痛管理要求的提高,對麻醉科醫師的數量和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麻醉師缺口大培養周期長

“我們至少還缺一半以上,再開展無痛診療的手術室的話,這個缺口還要大。”嚴敏說。

我國麻醉醫師雖然總數居世界第一位,但由於人口基數大,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量不高,醫療服務需求的增長變化對麻醉醫療服務帶來新的要求和挑戰。據了解,培養一個熟練麻醉師要13年左右。“白+黑”、“5+2” 工作壓力大強度高據半島都市報報道,在全國範圍看,麻醉醫生過勞都是普遍現象。

青島市婦兒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師任悅義清楚記得,去年4月份前後,除了每天兩三台小兒心髒類手術外,他還要幫助耳鼻喉科做異物取出術。

當時正值兒童異物吸入的高發期,一個月的時間裏他參與了60多台心髒手術和上百台耳鼻喉異物取出手術。有時候晚上淩晨下班,第二天一早7點還要準時到達醫院,長時間疲勞和緊張,讓年富力強的他心髒出現了心悸、心慌等反應。“一刻未停,第一台好不容易送出去,馬上第二台接上,現在連個飯都吃不上,一個人幹這小兒先心心外麻醉,估計全國獨一份。”任悅義在微博博文中記錄。


手術前,任悅義(右)給孩子做麻醉。來源:半島都市報


除了巨大的工作量,比起其他科室醫生可以在不同環境中轉換,得到精神上短暫的放鬆外,麻醉醫生工作的環境是“悶罐子”式的手術室,而且一待就是一整天,環境封閉加上手術全程精神高度緊張,細心操作,麻醉醫生在精神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目前,全國共有麻醉醫師7.6萬人

據健康時報報道,今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於印發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意見的通知》指出,截至2016年底,全國有55所高校招收麻醉學專業本科醫學生。



目前,全國共有麻醉醫師7.6萬人,近5年增長20%,35歲以下青年醫師約占麻醉醫師的一半。

力爭到2020年,麻醉醫師數量增加到9萬

《意見》指出,未來將堅持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加強麻醉醫師培養和隊伍建設,優化麻醉專業技術人員結構,擴大麻醉醫療服務領域,完善麻醉醫療服務相關政策,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確保麻醉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

力爭到2020年,麻醉醫師數量增加到9萬,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提高到0.65人;到2030年,麻醉醫師數量增加到14萬,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接近1人;到2035年,麻醉醫師數量增加到16萬,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達到1人以上並保持穩定。

麻醉醫師與手術科室醫師配比更加合理,崗位職責更加明確,麻醉與鎮痛服務領域不斷拓展,讓人民群眾享有更高質量、更加舒適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