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說"永遠做中國人"的女飛人 如今卻成"台獨"先鋒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我的皮膚是中國人的,眼睛是中國人的,我全身無處不是中國人的,我要永遠做中國人,為國爭光。”

1970年,曼穀亞運會,中國第一位獲得奧運獎牌的女運動員紀政,對國外記者如此強調。

而如今,台灣“獨派”團體發起“2020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發起人卻是曾說要“永遠做中國人”的田壇傳奇。

這位“東方羚羊”的變化,如同她當年在賽場上一樣,疾如旋踵。


紀政牽頭推動“2020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聯署(圖源台媒)

“獨派”推“正名公投”,奧委會早已拒絕

今年2月,“台獨”組織台灣“入聯”宣達團向“中選會”提交所謂“2020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第一階段聯署書,妄圖台灣地區以“台灣”而不是“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的名義參與東京奧運會。5月11日,該團體宣布啟動第二階段聯署。

據香港“中評社”消息,台當局“監察院”22日舉行“國際奧林匹克精神的堅持座談會”,被稱是“為台灣正名公投”造勢。

紀政在會上稱,28萬聯署書才能達門檻,為保險起見希望能有35萬到40萬份,目標是7月底要收集完成,最後將此案送入11月24日和“大選”捆綁的“公投”,但現在聯署書數量連目標的一半都不到。


紀政在台“監察院”舉辦的座談會上,鼓吹為“正名運動”投票(圖源:香港“中評社”)

然而,即使所謂的聯署能達到門檻,台當局也早知道,這個所謂的“正名運動”,不過是黃粱一夢。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台“中選會主委”陳英鈐20日接受廣播節目專訪時承認,洛桑奧委會在5月3日時特別開會決議,不接受中華台北奧委會改名。

也就是說,即使是該“公投案”獲得通過,到2020年東京奧運舉行時,台灣地區的參賽隊伍仍需乖乖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如果執意使用“台灣”,將被拒之門外。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13日曾在記者會上表示,日前國際奧委會已就台灣推動所謂“奧運正名公投”予以了嚴正警告。民進黨當局不思悔改,繼續煽動民粹,操弄公投,蓄意挑釁一個中國原則,肆意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穩定。這種玩火行為,必將自食惡果,進一步損害台灣同胞的利益。

“永遠的中國人”變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所謂“正名公投”的發起人,是上世紀60年代名震世界田壇的“東方羚羊”紀政。

紀政,1944年生於台灣新竹,祖籍為福建晉江,是世界著名短跑運動員。

在1968年墨西哥城舉辦的第19屆奧運會田徑比賽中,紀政獲得80米欄銅牌,成為中國在奧運會上首次獲得獎牌的女運動員。

1970年,紀政在美國波特蘭6次打破或平了以下世界紀錄:100碼,10秒,破世界紀錄;220碼,22秒7、22秒6,破世界紀錄;100米欄,12秒8,平世界紀錄。


紀政(資料圖)

同年在慕尼黑舉行的國際比賽中,她又打破了200米跨欄比賽的世界紀錄。在一個多月時間裏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這在世界女子田徑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1970年,世界女子田徑共創7項世界紀錄,紀政獨占5項。

從1964年到1970年,紀政共44次創亞洲紀錄,獲得“東方羚羊”、“世界女飛人”、“短跑女王”等名號,國際體育新聞界更把1970年稱為“紀政年”。

據台灣“中國時報”及《中外雜誌》介紹,在1970年第六屆曼穀亞運會上,紀政還對外國記者表示,“我的皮膚是中國人的,眼睛是中國人的,我全身無處不是中國人的,我要永遠做中國人,為國爭光。”


圖源:台灣“中時電子報”

據中新網,就在十多年前,2001年,紀政在旅館收看莫斯科現場轉播,得知北京申奧成功後,立即打電話向大陸長跑團團長車向東道賀。

她當時表示,身為運動員的炎黃子孫,她終於盼到奧運聖火可以在中國人的土地上點燃的一天。

而此前,她還以“希望基金會”董事長身份發起“北京奧運,炎黃之光”海峽兩岸長跑活動,為北京申奧造勢。


紀政參加“北京奧運,炎黃之光”海峽兩岸長跑活動

而時間回到2018年,“永遠的中國人”卻變了。

紀政聲稱,大部分台灣鄉親可能不知道,自1960年羅馬開始,到1964年東京、1968年墨西哥,她曾參加過3屆奧運會,都是以“台灣”名義參賽,但1984年起,卻隻能以“中華台北”參加,這是“矮化”。

這不是紀政第一次提出“正名”要求,2008年因中華台北隊在北京奧運入場次序采取“中”字,而非“台”字,紀政就曾主張退出奧運開幕儀式,當時讓兩岸大跌眼鏡。

然而,稍微還原一下當時的曆史語境,就會發現,紀政所謂的“曆史證據”,完完全全是相反的例子。

1960、1964和1968年三屆奧運會,國際奧委會均不允許台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參賽,隻允許以“台灣”或“福爾摩沙”的名義。

所以,紀政所說的以“台灣”的名義參賽,實際上是被迫的,所以銘牌上都加上了“抗議中(Under Protest)”的字樣。在1960年羅馬奧運會上,他們在通過主席台時,還曾一度停下,領隊從口袋中拿出“抗議”的布條。


1960年羅馬奧運會,台灣地區的代表團入場時,領隊手拿“抗議中”的布條。(資料圖)

1970年代,中國大陸重返奧運舞台。1979年10月,在名古屋召開的國際奧委會會議,提出了史稱“奧運模式”的“名古屋決議”。而在名古屋,紀政與沈君山、楊傳廣一道,當時是“中國(“中華民國”)會籍危機處理協會小組”成員,而不是“台灣會籍”。

“名古屋決議”,即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奧委會為中國唯一全國性質的奧委會,可以稱作“中國奧委會”。而台灣地區的奧委會改稱“中國台北奧委會”,並且台灣今後參加奧運會,不得再使用“中華民國”的國旗和國歌,而要使用經過國際奧委會批準的新會歌、新會旗和新會徵。

11月份,國際奧委會在總部瑞士洛桑宣布,經過國際奧委會全體委員通訊表決,以62票讚成,17票反對,通過了執委會在名古屋會議的有關中國代表權的決議。

1980年的奧運會與冬奧會,糾結於參賽名稱、旗幟、歌曲問題,台灣地區的代表團都沒有參加。

1981年,台灣地區相關部門無計可施後,不得不向國際奧委會妥協。台當局與國際奧委會在在瑞士洛桑簽訂協議,並發表聯合聲明,名稱定案為“中華台北奧委會”,所送審的梅花旗也通過核準,兩年後的1983年又遞交了會歌方案。

台灣“中時電子報”報道稱,紀政曾說選手能夠參賽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雖然遺憾不能以“中國”(指“中華民國”)名出賽,但用“中華台北”卻是一種最好的妥協。

而今,紀政卻“錯改”曆史,宣稱,“我們的國家就以台灣為名字”,2020東京奧運會要讓台灣以“台灣”名義參加,不要再用“中華台北”這個不三不四的名義,“當時是爭一時,隻好委曲求全。”

“不了解紀政,就不了解台獨”

曾經的“中華民國”之光,搖身一變,卻成了“台獨”運動的領頭人,還用顛倒的所謂“曆史證據”來背書,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精神錯亂”?

台灣“中國時報”專欄作者鄭大為認為,“基本上紀政就是個沒有立場,隻知道政治正確而不懂政治道理的人”。鄭大為稱,像這個“公投”其實一點意義也沒,要改“中國台北”為“台灣”重新入奧,那根本不要“公投”,隻要向蔡英文當局答應,馬上就可以做。民進黨什麽事都敢,這事本來就無關緊要,也不會有太多人反對,因為不管是“公投”過了還是政府行為,都不會有任何作用,還是那句老話,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就算你成立個“台灣會籍危機處理小組”,結果也是沒用。

台灣大學政治係教授石之瑜的觀點,提供了一種視角。石之瑜在2008年曾提出,倘若不了解紀政,就不可能充分了解“台獨”。

他指出,“中華台北”在稱呼上的小小爭議,讓台灣人情緒起伏,可以從紀政身上得到印證。隻要大陸不讚成中華台北,那爭取中華台北就有助於宣泄“台獨”的情感;假如爭得了中華台北,那就必須靠反對以“中”字為順序入場,才能有效宣泄“台獨”情感。

石之瑜評論稱,紀政與曾參與製定“國家統一綱領”的沈君山有至情之交,說明“台獨”與“反台獨”的交集,在於他們都有某種與大陸比賽與競爭的需要。他們不一定要贏,也不一定相信自己會贏,他們要的是某種不斷在競爭的感覺,而紀政這樣一輩子在比賽的人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