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搞形象工程?中國宣布將秋分設為“農民豐收節”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中國政府將從今年開始,把每年的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據了解,這也是首個在國家層麵專門為農民設立節日。但有評論人士批評說,中國政府此舉是“粉飾太平裝門麵“,無法真正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

澎湃新聞網的報道說,中國的億萬農民將在今年9月23日,迎來他們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2018年6月21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就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舉辦發布會

這篇文章寫道,該節日的設立“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無論從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還是從社會進步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還說,把每年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因為“在國家層麵設立一個各民族共同參與、共慶豐收的節日,有利於促進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和睦團結和發展。”

流亡美國的中國廣東烏坎維權村民莊烈宏接受本台記者采訪時表示,“豐收節”的設立應該是百姓說了算,而不是由政權說了算。

“ 我認為這是很可笑的事情。土地都沒有了,田地都沒有了,哪來的豐收?讓百姓嚐到甜頭,讓百姓感到豐收了,百姓們自然而然成立了一個節日,那才是‘豐收節’。”

中國農民日報社駐上海記者唐士軍也在微信上告訴記者,當局的做法就是在“忽悠”民眾。他說,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一直沒有受到農業部的真正重視。反右、大躍進、文革等政治運動餓死多少人?撥亂反正,包產到戶,人們僅僅實現了溫飽而已”。數十年過去直到今天, “三農”問題依然嚴重。

唐士軍反問道,“設一個農民豐收節就能回避越來越嚴峻的農業農村生態問題嗎?”他建議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牽頭協調有關職能部門,認真研究解決“三農”問題,而不是設立“節日”報請國務院同意,從而表功天下。

“三農問題”是指中國特有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農業方麵是指農業生產經營的問題;農村則是由戶籍製度導致的城鄉二元分割,兩者在經濟與文化上差異較大;農民問題是指農民收入低,其權利得不到保障,農民文化素質也不高。

旅美學者吳祚來認為,中國的農民需要三樣最基本的東西。

“第一,中國共產黨當初在湖南發起農民運動的時候組織了很多農會。隻有獨立的農會(向工會那樣)才能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第二就是平鄉平權,城市(居民)和農村的農民應該平權,農民進入城市後應該享受同等待遇,這是農民們最需要的。還有就是農民們的土地。兩千、三千年來,都屬於具體的農戶,(中國)共產黨把所有土地收歸集體或國家所有。”

澎湃網的文章還梳理介紹了針對“農民豐收節”的各種問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糧食欠收的情況下是否還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還有節日是否會放假。

文章說,“如果某些地方欠收,更要激發、振奮農民的精神奪豐收,在其他方麵以豐補欠。通過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既可以提振信心,又可以為農民增收搭建一個平台”。另外,“今年的農曆秋分是9月23日,星期日。9月24日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今年國家法定中秋假期是9月22日至24日。所以,今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肯定是休息的。”

對此,吳祚來表示:“農民放假誰給他發工資?農業和其他產業還是不同的,如果是有災害的情況下,無論怎麽樣激發,秋收的成果都是固定的。秋收的節日其實就是中秋節,從農曆上來講靠近中秋節,就把雙節並一並。你(政府)又弄一個節日,到處放煙火,擺慶功宴,給中國共產黨臉上貼金,這樣的豐收節有什麽意義?”

吳祚來補充說,既然要設立節日,民眾就應該聯合起來讓政府做一些實事。他提到,農民的家庭問題,例如農民工和留守兒童的問題也應該受到關注。政府如果可以推出政策,讓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可以和自己的家人團聚,那麽設立“農民豐收節”才有用,才是關懷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