洶湧南下打工潮 1992年的深圳外來妹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電視劇《外來妹》。10集電視劇《外來妹》是由成浩執導的情感劇情劇,陳小藝、湯鎮宗等參加演出;1991年上映。劇中的趙小雲,從一個普通的打工妹成長為一個鄉鎮企業的負責人,實現了自己人生的飛躍。事業上經過波折有很大成就令人感歎,她與香港老板的情感糾葛亦扣人心弦。


改革開放初期,優先發展的廣東一帶是內陸許多省市年輕人眼中的天堂,北方某省名叫趙家坳的小山村就有趙小雲(陳小藝)、誌強等六名青年男女懷著夢想來到廣東,他們希望通過打工改變自己的命運。其時紡織、玩具製造等產業是廣東的發展支柱,心細手快的打工妹遠比笨手拙腳的打工仔吃香。


其中四個姑娘經老鄉鳳珍介紹進了康樂廠,成了外來妹,“青年突擊手”誌強和金貴卻被擋在門外,幾天後依然未能找到工作,金貴選擇回家,而誌強給別人放鴨子。工廠裏,笨拙的“靚女”總是出差錯,被“炒魷魚”,竟然輕生,被人們救起。


聰明的小雲,由於技術好,從開始被任命為拉長助理到後來的拉長,而後又到江生的建達廠當生產主管,最後為鄉政府自辦工廠擔任廠長。外麵的生活很精彩卻也是殘酷的,外來妹們在磨難中逐漸成熟起來,各自選擇了自己的路。《外來妹》直到今天都沒有過時,除了藝術上的原因,題材與思想內涵都相當關鍵。


廣東,仍舊有無數的新舊移民,盡管“打工”的形式和內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文化的衝突仍然困擾著每一個“外來者”,對國家和個人命運的思考仍舊交會在他們心中。一部普通的電視劇,在改革風起雲湧的時代,一下子切入這樣的一個話題,決定了自己的生命力。


打工從字麵來看,詞語中的“打”,意思是從事,進行;“工”指工作。所以打工就是從事工作。那為什麽不叫上班呢?打工多指農村人背井離鄉到經濟發達地方去工作。打工者經受了身心的艱難困苦,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對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及城鎮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曆史貢獻。


“打工”一詞在19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從香港傳入中國內地,最初在廣東省流行開來,後來逐漸流行到中國各地,在廣泛在中國內地流行之後,詞語的含義發生了變化。有人把其定義為:一個描述社會生產關係的俚語,主要是指從業人員在某個固定或不固定的利益主體下,獲取一定生活資源的勞動手段。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準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 。這一天,被稱為“深圳生日”。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準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


1990年1月,特區內撤銷羅湖、福田、南頭、蛇口、沙頭角5個管理區,成立羅湖、福田、南山三個市轄區。其中沙頭角、羅湖2個管理區合並組建羅湖區。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製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