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醫學院開出哈佛醫學院年薪 吸引博士後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馬來西亞籍“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葉菱秀(Leng Siew Yeap)曾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如今她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所屬上海市免疫研究所指導博士後郝茜。

郝茜則是所裏入選上海交大醫學院博士後激勵計劃的第一人,她目前的“起步年薪”是20萬元,之後幾年她的最高年薪還可達35萬元。導師葉菱秀告訴郝茜,自己在哈佛醫學院的博後年薪為四五萬美元,幾無經濟負擔,基本上也就是郝茜現在的“薪情”,可見新計劃對優秀博士後的激勵力度之大。



而在國內,按國家標準,每個博士後每年津貼是8萬元。那麽,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為何出台這項博士後激勵計劃,拿出比國標高兩三倍之多的“誠意”?

院長陳國強這樣說,博士後是年富力強的創新主體,如果我們的優秀博士不去國外大學做博士後,而願意留在國內大學做博士後,甚至國外博士也願意到中國大學來做博士後,那麽有如此吸引力的大學才堪稱世界一流大學。激勵計劃的目標,正是吸引境內外優秀博士加盟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鼓勵博士後潛心科學研究,穩步提升博士後培養質量。



留滬院內係統還提供50萬元房貼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根據這項實施辦法,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將為納入激勵計劃的博士後研究人員提供20至35萬元年薪,比如第一年是20萬元,兩年後通過嚴格考核與評估體係,可升至25萬到35萬元,相當於高級職稱收入水平。此後,還為順利出站並留院包括附屬醫院係統工作的優秀博士後研究人員,提供50萬元房貼,並建立職稱聘任的綠色通道。陳國強院士表示,人盡其才,博士後出站後隻要足夠優秀,也可直接評高級職稱,甚至聘為正教授,這一點與海歸“青年千人”一視同仁。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激勵計劃的“年薪構成”還是多元的。陳國強院士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博士後年薪采用“三三製”,三分之一由導師從科研經費中支出,三分之一由相關附屬醫院支出,三分之一由醫學院本身支付。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目前設有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口腔醫學和生物學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自1992年招收第一名博士後人員進站以來,已累計招收600多名博士後,目前每年招收規模為100人左右。

“博士後研究人員年齡大多在30歲左右,是人一生中創新思維最活躍、精力最旺盛、進取心最強的階段,處於創新創業的黃金期,”陳國強院士表示,交大醫學院堅持“人才強院”戰略,實行引育並舉,希望激勵計劃使得優秀青年科研人才,逐步成長為未來創新主力軍,為建設世界一流醫學院和一流醫學學科助力。



“2+x”模式不對博後研究設期限

質量和成果仍是博士後流動站的生命線。為了加強博士後在站管理及考核,這項激勵計劃還實行“2+X”的多年期培養模式。同樣曾在美國完成博士後研究的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所長蘇冰說,當年基本上是自己帶著錢去做博後的,出站考核也是相當嚴格,沒有五六年很難完成研究任務。而當前,國內博士後流動站製度通常是為期兩年,他們認為作為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向高級研究人員過渡的階段,兩年出站期內,其實很難建立獨立發現並解決問題的科研能力。因此,“2+x”模式將不對博士後研究設定期限。

據悉,在2016年起實行的全國“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項目中,交大醫學院迄今入選人數居全國醫學院校前列。事實上,上海交大醫學院也正是從2016年起在市免疫學所試點實施“博士後激勵計劃”。

通過提升博士後待遇、實行“2+X”的培養模式、加強博士後培養和管理力度、鼓勵博士後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等等一係列改革措施,吸引優秀創新型青年人才入站工作。這兩年來,共有8人入選免疫所博士後激勵計劃,其中2人獲得全國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共獲得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

免疫所博士後郝茜在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取得博士學位,她進站一年多來,圍繞抗體基因分子機製展開研究。除了導師葉菱秀的悉心指導,交大醫學院還為其課題組配備了充足的人員,包括一名助理實驗師、一名技術員和兩名碩士研究生,並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經費,保證了課題高效有序開展,已取得一定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