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真想打?過去5次貿易戰 中國對美出口更高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北京時間昨天淩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中國發動600億美元的貿易戰,中國商務部也第一時間接招。當今世界僅有的兩個超級經濟大國爆發衝突,太平洋兩岸股市應聲暴跌,其他經濟體也在巨人的陰影下緊張不已。那麽,這場戰爭會持續多久,又會對中國和世界經濟造成多大影響?

其實,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已經5次對中國發動類似的貿易戰(301調查),都以和解告終,並且從未超過一年。而在貿易戰期間,中國對美出口甚至不降反升……

如今,中國早已坐穩全球最大工業國的位置,製造業水平更是全麵升級,特朗普的貿易戰,最終結果會有什麽不同嗎?

301調查一般僅持續數月


如上圖所示,美國對中國發動301調查最頻繁的時期,就是上世紀90年代,而知識產權一直都是美國關注的重點。

1990年,美國就將中國列為知識產權“重點觀察國家名單”,並於分別在1991年4月、1994年6月以及1996年4月三次使用“特別301條款”對中國知識產權實施“特別301調查”(分別曆時9、8、2個月),最終通過談判分別達成了三個知識產權協議。

1991年10月,美國對中國發起了市場準入的“301調查”,為期12個月,是曆時最長的一次。當時,中美進行了9輪艱苦談判,才達成《中美市場準入諒解備忘錄》。

90年代還是中國剛剛加入國際市場,中美貿易規則極不完善的時期,兩國衝突在所難免。而進入21世紀之後,美國對中國的301調查就隻有一次,而且曆時很短,隻有2個月,其範圍也僅限於新能源裝備製造領域。最終,中國與美國在WTO爭端解決機製項下進行磋商,同意修改《風力發電設備產業化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涉嫌禁止性補貼的內容。

可以看出,美國發動301調查的目的,都是想在其他談判博弈中占據優勢,而最終演變成長期貿易戰爭的概率極小。而這次美國的301調查於去年8月展開,能走到特朗普簽署加稅總統令,已屬罕見。

但天風證券宋雪濤研報分析,美國總統的最大權限隻能在150天的期限內,對所有進口商品征收不超過15%的關稅,國會對於15%以上的關稅提議具有否決權,而國會和商界的關係不可忽視。作為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可以憑借對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機電、航空器等行業的貿易反製,擁有與美國談判的地位,這些貿易反製可能使得關稅提議遭到來自美國商界的反對。

中美如果發生貿易戰,其實都不是以單純的貿易保護為目的,特朗普希望通過提高關稅逼迫人民幣升值或高端製造業回流,中國貿易反製也是希望擁有談判的籌碼換取中國深化改革的時間。正是因為各自的意圖都不在貿易本身,發生全麵貿易戰的可能性不高,未來可能更常見的是中美之間局部、逐步發生的貿易摩擦。


貿易戰反而刺激中國出口

另一個讓美國略顯尷尬的現實是,曆次301調查期間,中國對美貿易增速反而更高。

興業研究去年發布的報告稱,以1991年4月到1992年10月為例,我們分別計算調查期間前後18個月的增速平均值發現:在中國遭受“301調查”期間,美國自中國進口平均增速為34%,同時高於調查前18個月的平均增速29%及調查後18個月增速23%,而美國自其他經濟體進口增速也未有顯著變化。

再以1994年6月至1995年2月為例,在中國遭受“301調查”期間,美國自中國進口平均增速為24%,分別高於調查前10個月的20%及調查後的18%。由此,從數據上觀察,中國在遭受“301調查”期間,均出現對美出口不降反升的現象。

報告分析稱,受製於企業備貨與出口計劃調整的時滯效應影響,短期“301調查”對中國出口並無顯著影響;但較為長期的“301調查”或導致企業因“製裁恐懼”而提前出口,反而推高了數據。

另一方麵,“301調查”對於美國增加向中國出口卻起不到什麽明顯作用。其中,90年代前兩次的連續調查期間,美國對中國出口增速由此前-7%跳增至28%,隨後回落至19%。第三次調查期間,美國對華出口增速由前期19%下滑至9%,隨後上升至30%。數字的變化主要取決於中國的應對策略。

中國充分釋放談判善意

回到這一次的貿易戰,昨天,一張中美製裁領域的對比圖火了。


從圖中可以看到,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的領域主要以製造業和高科技領域為主,而中國的加稅領域主要是美國農產品。

有網友感歎,這是一個農業國對工業國發起的貿易戰。

不過嚴格來說,中國推出的第一批加稅名單,其實隻涉及到30億美元貿易額,同美國的600億無法相提並論,更不是中國進口美國產品的主流。

目前,國內輿論有關對美國大豆、汽車、飛機和芯片等重要出口產品采取措施的呼聲已經很多,但是政府尚未正式出手,顯然給貿易戰的降溫留下了充足的談判空間和籌碼。

中國官方在強硬表態不懼怕貿易戰的同時,也在積極釋放善意。駐美大使崔天凱今天就指出,中方不想同任何一方打貿易戰,仍在努力避免貿易戰。他說,對美貿易的大額順差並不符合中方利益,中美在促進兩國貿易平衡上是有共識的。我們應從具體產品和具體領域著手來實現這一目標,而不是隨心所欲提出一個數字,這無濟於事。中方願意更多從美進口,但美方做好增加對華出口的準備了嗎?


崔天凱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中方仍在努力避免貿易戰

市場仍然保持謹慎樂觀

與中國政府的冷靜類似,各大市場機構也紛紛認為,此次爭端可能最終走向“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

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發表最新觀點認為,美國對中國500-600億美元商品加關稅的行動,不太可能對中國或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能夠解決與美國的關稅問題,但貿易風險將增加。

惠譽表示,6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對美商品出口總額的2.5%左右,或中國GDP的0.5%,但關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會小得多。由於缺乏替代品,這些貨物最終還是會去美國,而其他商品可能會轉移到不同的市場。美國對中國目前500-600億美元商品征收關稅的措施,對中國GDP增速的拖累不會超過0.1%。

穆迪則表示,中國企業的評級不會受貿易爭端影響。根據初步評估,美國政府迄今為止宣布的措施對中國經濟影響有限,但如果有大範圍的保護主義措施出台,對其評估就可能有變。

渣打銀行維持中國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5%的預估不變,因中國一季度國內經濟增長仍然強勁,且美國開征關稅的最終結果存在不確定性。其報告稱,“(中美)事態的進展符合我們長期以來的觀點,即今年中美貿易摩擦將加劇,盡管貿易戰全麵爆發仍然是個尾部風險(tail risk)。”

中銀朱啟兵、華夏研報認為,目前,美國貿易總逆差約有一半來自對華貿易,但目前的逆差更多反映的是中美在全球經濟體係中分工的不同,且美國對華一部分逆差來自於美國對中國實行高新技術產品等出口限製。總體上看,全麵貿易戰是雙輸結果。報告認為,本次301調查仍然是美國獲取談判優勢的手段,中美雙方預計經過局部貿易衝突後仍會歸於妥協,演變成全麵貿易戰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