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腿軟哭喊:中國日益強大 誰來重振西方民主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最新一期的德國《明鏡周刊》以習近平有些過分為題,刊發駐華記者撰寫的社論指出,注重發展的中國威權體製固然擁有效率優勢,但是卻並不是國際新秩序的合適模式。

  對於我們歐洲人而言,習近平大搞個人集權並不是關鍵問題。西方人對中國的前途幾乎已經沒有影響力。如今的中國,已經在政治、經濟、學術等層麵挑戰帶著西方烙印的世界秩序。北京想要輸出其所謂的注重發展之獨裁模式,在世界許多地方,這種模式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人。

  而讓中國模式具有如此吸引力的,其實並非獨裁,而是發展;並非其統治方式,而是其取得的成果。自1978年以來,中國的經濟持續增長,年均接近10%。每年都新增1300萬個就業崗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幾乎實現了充分就業。固然,經濟奇跡也造成了很多問題,但是中國政府總是能夠找到具體方法來糾正這些問題。比如醫療、新能源、空氣汙染、貧富差距。北京計劃在今後兩年讓最後4300萬民眾脫離貧困;而中國曾經有著8億貧困人口。隻要沒有天災、戰爭、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將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麵對各種問題,中國政府似乎總是能找到解決方案。圖為山東德州的一片居民樓,屋頂鋪滿太陽能電池板。

  現代中國一直是威權體製。但是,過去40年的成就,還是因歸功於鄧小平的謹慎開放、集體領導製、權力製衡機製。這恰恰和習近平現在所做的相反。讓中國強大的,是鄧小平的功勞,而非習近平一項又一項的倒車決定。

  另一方麵,讓西方衰弱的,並非是民主的缺陷或者是民主的泛濫,而是因為民主國家在很多問題上現在拿不出具有說服力的解決方案。令人感到無比尷尬的大型工程延誤、經濟困難人群與社會主流的疏離、麵對阿拉伯等地區衝突時的戰略缺失:西方國家缺少具有前瞻性和實效性的社會、經濟、外交政策。而在過去幾十年,歐美國家在這些方麵本是出類拔萃的。這種局麵,就造成了中國與西方在全球形象上的差異。北京顯得堅定、富有行動力、自信得甚至有些傲慢。而西方則顯得分裂、彷徨,充滿怨恨地忙於解決自身的問題。

  但是,習近平的強權國家模式,卻並不適用於國際新秩序。要實現良好的治理,並不需要獨裁,而是需要更完善、更高效、更具前瞻性的民主體製。美國的馬歇爾計劃、西德的東方政策、現代福利國家體係、歐洲一體化,西方國家的這些裏程碑式成就,都是由民主國家政府實現的。這些成就,讓許多當年的獨裁政體紛紛效仿:智利、韓國、西班牙、台灣。即便是中國,也曾經多年學習西方模式,而不是像今天這樣鄙夷地認為西方模式已經過時且失敗。

  西方沒有必要對中國采取守勢,西方也不能將中國當作敵人。不論中國今後是由強權還是民選議會治理,不論它今後是極權還是民主:化解當今世界的危機、處理全球化的後果,都離不開中國。而要證明民主政治比威權政治更具可持續性,則隻能靠我們西方人自己。

  周二出版的德國《商報》則關注了歐洲企業在海外遇到了越來越多的困難。該報以歐洲企業日益受到政治的侵害為題,刊發評論,呼籲歐洲國家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實施更為嚴格的關鍵行業外來投資審核製度,保護歐洲的經濟利益。

  文章注意到,盡管中國台麵上支持自由貿易,卻在本國市場對外國企業設置許多準入壁壘,同時又指導本國企業收購西方企業來實現本國的技術飛躍。作者認為,相比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習近平推行的其實是戰略經濟民族主義,而歐洲卻還在擔心強硬反製措施有損市場開放之原則。尋找盟友、強化世貿組織的作用,歐洲當然在這方麵做得不錯。但是,堅持原則不能誇張到幼稚的程度。要是別人屢屢犯規,你卻隻是一遍遍地對別人宣讀規則,這樣做顯然是不夠的。

  歐盟委員會已經足夠頻繁地警告中國,不能再繼續不公正對待歐洲投資者。幾乎在每一次發言中,都會提到對等原則。但是,歐中雙方的投資協議卻毫無進展。因此,歐洲現在有足夠理由加大對華施壓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