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回應美記者問題時很不高興:這是你們自找的!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美國總統特朗普11月9日與習近平舉行記者會後並沒有記者提問環節,習近平上次接受美國記者提問還是在三年前,當年提問的《紐約時報》記者馬克·蘭德勒13日發表文章,揭露了上次讓習近平不愉快的提問。



Greg Baker/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2014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聽取《紐約時報》記者馬克·蘭德勒(站立者)的提問。


北京——周四,特朗普總統和習近平主席從裝點著鮮花的演講台上轉身離開,不接受記者提問。寬敞的人民大會堂大廳內,一種錯失良機之感彌漫開來。

美國總統通常會借訪問之機,說服難以接近的、往往比較獨斷專行的外國領導人麵對新聞媒體。2014年,當習近平在這個大廳內會見奧巴馬時,我也是這個慣例的受惠者之一。習近平勉強同意接受了兩個提問——一個由中國記者提問,另一個由美國記者提問。奧巴馬的助手與中國官員爭論了幾個星期才達成了這個協議。促使他們這樣做的部分原因在於,在奧巴馬2009年首次出訪中國會見胡錦濤時,因為中方不允許記者提問而受到了尖銳批評。(比爾·克林頓和喬治·W·布什總統訪問時,記者是被允許提問的。)

因此,2014年11月12日,當我正準備與同事一同從酒店乘車前往人民大會堂時,我被時任奧巴馬副新聞秘書的埃裏克·H·舒爾茨(Eric H. Schultz)叫到一旁,讓我準備在新聞發布會上被點名提問。

白宮選擇紐約時報是一個十分有象征性的舉動。當時,中國政府拒絕為時報駐中國記者續發簽證,以報複時報對中國領導人及其家屬財務往來的報道。

不論在何種情形下,向一名國家領導人提問都是令人十分緊張的。但當我在人民大會堂內聽到新聞秘書喬希·歐內斯特(Josh Earnest)叫出我的名字時,感覺自己就像是走上洋基體育場的本壘準備擊球。

我在相機的閃光燈之中站了起來,向習近平主席提了兩個問題:在他看來奧巴馬的戰略轉向對中國是否是一個威脅?中美剛剛簽署了更大範圍內的簽證協議,中國是否會撤銷對記者拒簽?

我也問了奧巴馬有關中國出現反美情緒的問題,有些冗長,這使奧巴馬用“拜托,馬克”和說笑話的方式來回答。當我問完,他似乎忘記了我的問題(我猜想這或許是為了他的東道主著想)。

起初,習近平似乎是想要直接無視我這個“無禮的外國人”。他示意會議主持人繼續,接受了一個中國國有媒體事先準備好的提問。明顯也想聽到習近平答案的奧巴馬總統往我這邊看了一眼,誇張地聳了聳肩,這相當於總統在說“兄弟,你盡力了”。

事實證明,習近平隻是在等待時機。當他回答完中國記者的提問後,他繞回了我的問題,給我們上了一堂簡短的課。不,習近平說,戰略轉向不在於抑製,還有,時報記者的簽證問題是自找的。

習近平表示,中國保護言論自由,但“媒體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和規定,一輛車如果拋錨,都要下車檢查哪兒出了毛病。”

“中國人講,”他總結道,“解鈴還須係鈴人。”

當白宮媒體記者們走出大廳時,我的一位同事開玩笑說,但願中國人還能允許我離開這個國家。中國媒體報道稱我違反了隻能向奧巴馬總統提問的基本原則,直接對習近平提問(白宮沒有指示我隻能向美國總統提問)。

歐內斯特本周回憶了那段往事,他說整個談判過程有些令人摸不著頭腦。即使那天他就在人民大會堂站在領導人旁邊,也不能確定中國是否會遵守協議。

這次事件顯然引起了中國的反感。周四,特朗普的新聞秘書薩拉·哈克比·桑德斯(Sarah Huckabee Sanders)表示:“中方堅持不允許提問。”

奧巴馬和布什總統的前助手紛紛批評特朗普政府不夠努力。

“他們一向堅持的,薩拉,”曾任奧巴馬的國家安全顧問的蘇珊·E·賴斯(Susan E. Rice)在推特上表示,“訣竅在於,就算有抵抗,也要把這作為原則問題,用外交手段爭取到讓步。”

曾任布什政府媒體溝通副主管的布拉德·德斯普林(Brad Dayspring)發推稱:“我們的意圖總會有一些實現不了,但總能在中國的要求中得到更多接近機會,並確保中國主席回答問題。這是對美國媒體自由的一種重要展示。”

在東京和首爾,特朗普與日韓領導人一起接受提問。但為媒體自由而戰似乎不是特朗普北京之行的重點。他也沒有透露是否在會後就人權問題向習近平施壓。

相比之下,奧巴馬卻能從那次事件中獲益。兩天後前往昂山素季的仰光湖邊宅邸,與這位緬甸親民主領袖在花園中比肩而立時,他提到了在人民大會堂上的緊張提問。

“當我作為美國總統出訪時,不光要談論我們的利益所在,還要談我們的價值觀,”奧巴馬說,“這有時候會有影響,有時候沒有。”

“我很欽佩馬克·蘭德勒(Mark Landler)能讓習主席回答他的問題,”他還說,“可能並非他預想的那樣,但他終歸還是回答了。所以就隻能一點點地改變,看看我們能不能取得一些進展。”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