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遇害376天!孩子,這些時刻請不要善良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01

時隔一年,隨著“東京留學生被殺案”開庭日期的臨近,江歌媽媽的一條求助信息被放到了網上。




▲江歌媽媽求助信息▲


這個截圖,瞬間把人們的記憶拉回到了去年,仿佛那個轟動全國的中國留學生東京遇害案就在昨天般。而隨著局麵欄目組視頻的曝光,“江歌事件”再次成為微博熱議話題。

距離2016年11月3日淩晨慘案發生,已經過去了376天。凶案發生後,江歌母親一直想找到劉鑫了解女兒遇害時的詳情,一直沒有找到。直到第294天,雙方才第一次碰麵。






▲江歌遇害第294天,劉鑫首度麵對江母▲


當年留學生江歌為了保護室友劉鑫,被劉鑫的前男友連砍十刀,刀刀斃命。讓人悲痛的是,江歌倒在了自家公寓門口,她拚命保護的人跟她隻隔了一道門的距離。而這道門卻成了她的生死門,江歌在外麵喊著救命,喊著報警,而身後的門卻一直緊閉不開。

更可悲的是,她為朋友擋刀而死,朋友卻消失了近一年,最後迫於輿論壓力才不得不出來麵對江母。

我跟很多人一樣,在看完劉鑫跟江母見麵的視頻後,在江母說出那句:“10刀啊,痛死媽媽了,痛死媽媽了”時,真得讓人感覺心口發堵,痛到不行。

正如《十宗罪》所說:人性之中有著冰山一樣的冷漠和殘忍。劉鑫前男友用血淋淋的刀誅殺了江歌的肉身,劉鑫的冷漠卻是誅心之刀。這一刀毀掉的是信任,更是對從善者信仰的辜負。

弗蘭克·克拉克說:“家長可以傳授給孩子最重要的一課便是,如何離開父母獨立生存。”作為父母,我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孩子,我們希望你不要忘記善良,但善良的前提是,務必要保護好自己。



02

善良本無罪,但盲目的善良卻可能會害了自己。

這些年,因善良而被傷害的事情太多了。2013年7月份,轟動全國的花季少女胡伊萱案,就是一個典型的因善良而引發的悲劇。

17歲的胡伊萱路遇一孕婦求助,出於好心,送她回家。誰知道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陷阱,孕婦為了幫丈夫泄欲,出門哄騙小姑娘,得手後騙女孩喝下放了安眠藥的飲料,供老公玩樂,完事後,二人竟然殺人滅口。

這位天使少女留給家人的最後一句話是:送一個孕婦阿姨,到他家了。



女孩的二姨事後悲傷地說:“我是看著胡伊萱長大的,她從小就比較善良,喜歡小貓、小狗這樣的小動物,很有愛心。她的父母也從小就教育她要助人為樂,看到別人有困難就應該幫一把。”

善良是難得的,是該被好好嗬護的。孩子富有同情心,喜歡幫助弱者是好事。但家長在教育孩子“助人為樂”的同時,更應該教會孩子保護好自己。比如,不要隨便跟陌生人進入封閉空間,不隨便吃陌生人遞上來的東西等。



03

閨蜜不止一次向我吐槽說,教育孩子認識這個社會的“真善美”太難了。

有一次,閨蜜帶著6歲的孩子出去逛街,走到天橋底下,剛好有個婦女抱著孩子在乞討。她本來打算躲得遠遠的,但那婦女衝著她當街一跪,她一下子就懵了。她心裏明知道這就是一職業乞丐,但看看一旁的孩子,還是從包裏拿了十塊錢出來。

而她那“大方”的孩子卻嫌棄她小氣,還一個勁的說:“媽媽,你看小弟弟多可憐,為什麽我們不多給他點呢?”

看著孩子天真無邪的臉,她是真得不知道該如何向孩子張口解釋:這個社會上除了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還有一部分人是專門利用別人的善心牟利的。

善良是把雙刃劍。我們都知道人性都有兩麵性,人心險惡,世態多變,這是個不爭的事實。過度的保護孩子,隻展示真善美給他們看,用自欺欺人的方式遮擋住社會醜陋的一麵,一味地去粉飾太平,其實不是愛孩子。

我們在跟孩子灌輸“人之初,性本善”的時候,也應該告訴他,人是有好壞之分的。對好人善良,是行善,對壞人善良,有時候卻可能傷害到自己。

轟動一時的杭州保姆縱火案中,雇主一家對保姆很好,不但給她開了高工資,還借錢給她用。但保姆卻偷走雇主家的財物,又想用“放火”的方式,掩蓋偷盜的行為,最終卻一把火燒死了女主人跟三個孩子。

在我看來,盲目的善良不但是對自己不負責,更是對身邊人的不負責。我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但也一定告訴孩子,必要的時候,可以收起善良。



04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還不能很好地判斷事情的真假,作為父母,我們要教會孩子:善良沒有錯,但是要有底線,不然很容易被人利用,甚至受到傷害。

首先,教育孩子善待身邊的朋友,但告訴他善待不等於忍讓。

平時孩子之間難免會有個磕磕碰碰,我們在教育孩子跟別的孩子和平相處的時候,更應該向孩子解釋清楚:不要欺負別的小朋友,但是如果有人欺負你,要懂得反擊。忍讓的行為並不等於善良,那會讓人覺得:你真的很好欺負。

我侄女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班裏的一個男孩搶了她的一本畫冊,她試著去跟他講道理,那男孩不但沒有還她,還打了她一巴掌。讓我們想不到的是,平時輕聲細語的侄女,放學後自己背著書包找到了那個男孩的家裏,麵對侄女“正氣凜然”的說辭,男孩當著父母的麵跟侄女道了歉,並賠了一本畫冊給她。自此,這個男孩再也沒有做過過分的事情。

其次,所有。

韓國有部叫做《素媛》的電影,是根據當地的一個真實案例改編的。講的是一個10歲左右的女孩素媛,在一個下雨天的上學路上,遇見一位醉漢向她求助。善良的素媛看他在雨中淋得很是可憐,於是同意打傘送他。



結果,在一處廢墟的舊工廠裏,醉漢露出了魔鬼的樣子,殘暴的性侵了她,導致素媛後半生隻能靠人造肛門排便。

素媛的父母都是善良的人,他們平時教育女兒要善良,卻忘了告訴女兒對於成年人的求助,可以選擇不去幫助。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當遇到一個比你強大的人尋求幫助時,你可以選擇拒絕。



再次,告訴孩子善良不是失去自我,他有say no的權利。

所有善良之舉一定是讓自己快樂的。如果行善不能讓自己感覺快樂,那這一定是偽善。比如,我們讓孩子分享給同伴玩具,這個一定是基於他樂意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孩子隻是按照父母的意願,覺得我這樣做,我就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好孩子,但實際上,我並不想跟人分享。這樣孩子即便幫助了別人,內心也不會真的快樂。

美國幽默作家比林說過,人這一生中的麻煩,有一半是由於太快說“是”,太慢說“不”造成的,這就是有名的“比林定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會拒絕不僅是學會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也是學習一種如何與人交往的處事技巧,這更是對孩子獨立人格的一種培養。

所以我們一定要告訴孩子,如果一件事,你做了會覺得不開心,一定要學會拒絕。善良是一種選擇,但say no 卻是一種智慧。

最後, 善良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

告訴孩子,幫助他人是有前提的,自己有能力去幫就幫,沒能力可以靈活處理。一個不會遊泳的人,看到有人溺水而沒有跟著跳下去施救,是一種智慧,而非冷漠。因為跳水不是唯一的救援方式,大聲呼喊,打110是更明智的選擇。


我們要保護孩子的純真善心,嗬護他幼小的心靈,就要讓他們知道善良從來都是有用的,但卻是有原則跟底線,更是有技巧的。

在對人表達善意的時候,不妨先自己提問自己幾個問題:

1. 幫助別人,會不會給自己帶來危險?

2. 幫人後,會對我造成什麽未知風險?

3. 這件事做完我會不會感覺不快樂?

4. 周圍那麽多人,他為什麽選擇向我求助?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善良從來都是可以被真心對待的。父母們,請不要忘記告訴孩子:我希望你不要忘記善良,但是行善的同時,請務必保護好自己!

作者:青未了,自由撰稿人,兒童心理學研究者,專注情感、家庭、育兒成長話題,願傾畢生所長,寫溫情走心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