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園

野草的樂趣就是瘋長。而且,雜草叢生的地方才是最自然、最接近本質、最能觸摸到心跳的地方。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2015-03-11 10:57:07)
心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它除了源源不斷提供人體所需要的血液以外,另一個特點就是它會疼。 疼得你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疼得你肝腸寸斷,潸然淚下。 它會讓人突然之間就領會到靈魂的存在,否則怎麽會有靈魂出竅、失魂落魄之說呢?如果沒有靈魂。為什麽會有如影隨形的體驗?又有什麽力量會讓人變得如此夢繞魂牽呢?為什麽靜止的物品一下子會在眼前變得如此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5-02-22 11:00:22)
ZT:《孔雀東南飛》序曰: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雲爾。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1-17 20:49:03)
甲乙兩片桑葉緊鄰而居。它們一塊經曆了冬的寒冷,春的和煦,以及夏的火熱。它們約好,等葉子黃了,就一起隨著秋風起舞,在夕陽的輝映下,依偎著、旋轉著,緩緩飄落。 “疼——”甲發出痛苦的呻吟。 不知道從哪裏來了一條蠶,正在撕咬著甲。原本翠綠的葉子,已經被咬了一個洞。 乙看見了,覺得蠶在咬自己,它憤怒地大喊:“該死的蟲子,你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4-12-31 12:52:54)
大道至簡。很多事,隻要回到生命之初,就好理解了。所以,要理解健康,首先要理解氣血。從一個外行的角度看,中醫的精華也許就在於對於氣血的認識和調養。 “血所以麗氣,氣所以統血。非血之足以麗氣也,營血所到之處,則氣無不麗焉;非氣不足以統血也,衛氣所到之處,則血無不統焉。氣為血帥故也”(《張聿青醫案》) 既然外行,自然無知者無畏。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4-12-27 20:24:00)
生命的奇妙之處有很多,有些問題搞得清,有些搞不清。一個生命體,必須同時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生長,另一個是繁殖。可是這樣一來,就有了先後的問題,就是類似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雞生蛋,蛋生雞,誰先誰後?如果讓我來回答,我肯定說,先有雞,但以前的雞不下蛋,而是以另外一種方式繁殖,繁殖是必須的,否則,不可能有生命。慢慢的,繁殖方式開始出現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4-12-24 20:17:50)
男人創造生命的過程看來是以數量多取勝,千軍萬馬,奔向同一個目標。女人則相反,一個就夠了,以一當億——數量少但質量無憂,以靜待動。生命的結合過程堪稱數量與質量的完美統一。莫非男人的主動與女人的被動、男人重數量與女人重質量可以借此看出端倪? 再者,如果精子奔向卵子的過程是一個優勝劣汰的賽跑,那上帝豈不是偏愛體育好的擅長奔跑的那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4-12-24 15:56:25)
“Tobeornottobe?”——生存還是毀滅,一直是人類所麵臨的一個大問題。因為隻有活著,才有人生可言。任何的物種其實都要麵對這個問題,無論身處什麽環境,要麽放棄,要麽頑強的活下去。有太陽的地方,萬物欣欣向榮;沒太陽的地方,也依然充滿生機,比如苔蘚,蘑菇一類。這就是生命的第一個特點:百折不撓,永不放棄,除非死了。也就是說,無論外界條[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4-12-20 12:34:29)
王陽明針對朱熹所提的“萬物皆有天理”所以要“格物致知”,於是就開始“格”竹子,結果卻一無所獲。從此,他就轉向“心學”,最後總結出四句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俺的理解就是,鳥吃蟲子,天經地義,飛到哪裏,吃到哪裏,無所謂善惡。可是如果希望自己多吃點蟲子,或者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4-12-20 10:48:59)
肥胖的獅子? 孩子問:“為什麽要鍛煉?” “不知道。不過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是讓我們回到原點,看看上帝是怎麽做的,”我說。 “?” “自然界裏你見過跑不動的胖獅子嗎?” “沒見過。” “這就是看問題的原點。如果獅子不奔跑,就無法捕獵。所以為了吃飽肚子,他就必須不停的奔跑,否則就無法生存。一直在奔跑的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暈輪效應(HaloEffect;提出者:美國心理學家EdwardLeeThorndike)Thehaloeffectisacognitivebiasinwhichanobserver'soverallimpressionofaperson,company,brand,orproductinfluencestheobserver'sfeelingsandthoughtsaboutthatentity'scharacterorproperties.ItwasnamedbypsychologistEdwardThorndikeinreferencetoapersonbeingperceivedashavingahalo.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