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溪隨筆

我是若溪。走過一些地方,也經曆過一些不易,如今在西雅圖安穩生活。 一個人走過這麽多年,沒有變得涼薄,反而更懂得溫柔與獨立並存的價值。這裏記錄海外生活、美好瞬間、成長思考,也記錄我如何在世界的另一端與自己和解。 願這些文字陪你一起,慢慢變成你想成為的人。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九年後,我仍在這裏紮根

(2025-11-12 18:42:25) 下一個

上周四下班回家的路上,我路過那家華人超市,臨時折進去買了一包速凍餃子。回家煮餃子時,手機屏幕亮起,是母親發來的消息“廚房記得裝個小夜燈,你小時候總怕黑。”

蒸汽一下子模糊了眼鏡,我卻突然意識到,當初買房時,我特意挑了帶感應夜燈的廚房。

原來,有些習慣早悄悄寫進了成長的底層代碼裏,不需要提醒,也不會忘記。

現在我的床頭櫃上,永遠擺著兩樣東西,一個印著公司 Logo 的馬克杯,裏麵插著看房時隨身帶的卷尺;

一本被翻到卷邊的美國房產稅務指南,書裏夾著我剛來美國時的工卡照片。

照片裏的我,頭發比現在短,眼神比現在怯,卻倔強得像寫死在代碼裏的常量,無論如何,都要在這裏紮下根來。

前幾天,團隊裏新來的中國實習生問我:“姐,在美國做技術真的很難嗎?”

我指著窗外那棵玉蘭樹說:“難。但你看它,把根紮得夠深,也能接住這片土地的陽光。”

九年過去,我依然會在寫代碼時下意識用中文默念變量名;

依然會在每個月交完房貸的那一天,給母親轉一筆零花錢,並附上一句“就當我還在你家吃飯”。

科技讓世界變得平坦,但有些時差永遠計算不出來:

比如北京時間的早餐,是美國的晚餐;比如代碼能優化效率,卻算不出一個女人在異鄉,把“我”活成“我們”(家)的勇氣。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