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國見聞3:這天還能聊下去嗎

(2025-11-11 21:00:27) 下一個

最近在國內待了一段時間,發現能痛痛快快、毫無顧忌地“暢所欲言”的時候越來就越少。

大家好像總是在不同的社交場合,小心翼翼地遵守著不同的“交流潛規則”。

  • 對於一般朋友,特別是在商界的都心照不宣地開啟了“低調”模式,言語都斟酌再三,生怕哪句話說得“太滿”。大環境不好,大家都說生意難做,工作難搞。真是這樣嗎?是否有人為了隨大流,問就說不好呢? GWY 們有的主動退出微信群主,據說是被要求如此。
  • 對於最親密的朋友,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生活壓力已經夠大了。 彼此不忍心用自己的煩惱去“打擾”或“占用”寶貴的休息時間。於是,深聊被默認為一種“奢侈品”,隻能偶爾享有。
  • 對於一般的熟人,那就更簡單了,大家心照不宣地遵循著“交淺不言深”的原則,聊聊天氣、假期,以“和氣”收場,完美!

 到哪裏去遇見那個完全真實的、可以輕鬆敞開的“自我”呢?

這種“聊不起來”的感覺,最讓人無奈的,是發生在那些本該是深度交流的時刻。

比如, 那種 “兩個小時卻沒有鏈接”的聊天 -參加了一個本地讀書會,掏心窩子地回答了對方的問題,但感覺對方根本沒有“接收”進去;提出的觀點,對方也隻是輕輕掠過。

然後,可能隨口說了一個最淺顯、最安全的觀察。結果,對方“哇”地一下就來勁了,抓住這個點,滔滔不絕地順著他自己的思路說了下去,聊得興高采烈,但其實早就偏離了本來的意思。

我後來琢磨,這可能就是我們都在用自己的“過濾器”在聽。

每個人都在找自己“熟悉的”“想要的”頻道。他並不是在認真聽你表達的“意義”,而是在你的話裏,尋找他自己熟悉的“積木”,然後用這些積木,去搭建他自己本就想說、想聊的那個“城堡”。

這是一場有趣的觀察:我們以為自己在對話,其實我們都在自己的“閉環”裏進行著自己的獨白。

這固然有大環境的影響,也有個人的在溝通上的局限。

所以,當我認識到溝通的真相是“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軌道上”時,反而輕鬆多了。

聊天嘛,能輕鬆自在就好,不必強求每一次都“盡興”,更不用每一次都“走心”。 保持輕鬆,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也許大家最後都回歸到痛恨的英國式SMALL Talk ,好像說了很多,又好像什麽都沒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二米鹿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琪子' 的評論 : 邁開腿好啊,國內天氣比英國好,出門更多了,確實是好的方麵
二米鹿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格利' 的評論 : 對,如鯁在喉
二米鹿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hishi2' 的評論 : 是啊,在英國生活,其實本地人之間是比較含蓄的,但是還是沒有中國含蓄啊。。 好多時候我家人說我根本沒聽懂對方意思。。 我:對方到底要說什麽意思?
二米鹿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邵豐慧' 的評論 : 是的,憋屈,憋不住了
二米鹿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誠務虛' 的評論 : 哎 在國內待一段時間,自然而然變成把所有詞敏感化的習慣。國內媒體的敏感詞太多了,全是縮寫,略寫,諧音字,還在破解中。。。
邵豐慧 回複 悄悄話 同感!
應對方法就是:多聽,少說。不該多想的就忘了吧,實在憋不住,就寫吧。
琪子 回複 悄悄話 我跟你有同感。
回去非要聊之外,就管住嘴,邁開腿,悠然自得一天天。
shishi2 回複 悄悄話 我能深深體會到這種奇怪的變化,能痛痛快快、毫無顧忌地聊天的機會越來越少了。無論是朋友聚會、職場交流,甚至是家人之間的談心,大家都變得小心翼翼、言語收斂。似乎每句話都要過腦三遍,怕“說多了”被誤解,怕“太直接”惹麻煩。這種“慎言”的氛圍,跟我在美國時的感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誠務虛 回複 悄悄話 GWY猜半天是公務員。幹嘛吞吞吐吐,不正是文章所不屑的嗎。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言不由衷,說的就是這種情狀。
二米鹿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茵芯' 的評論 : 我也是,在英國那麽多年,依然不精於此道。
茵芯 回複 悄悄話 非常討厭那種不痛不癢,不深不淺,有意無意地談話。純屬浪費時間,陪不起。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