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文化
遊覽完黃山後,不必匆匆而去。徽州自古人文薈萃,底蘊深厚,周邊還有許多值得一探的名勝古跡。
1. 棠樾牌坊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整組牌坊建於明清時期,以忠孝節義為主題,共有七座石牌坊一字排開,氣勢恢宏,被譽為“中國牌坊之最”。牌坊在古代並非隨意可建,必須因有情感交織的動人故事,奏請朝廷並經皇帝禦批方能興建。棠樾能同時保存七座牌坊,殊為罕見,其中更有一座由朝廷撥款修建,可見當年其事跡之卓著。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大大褒獎牌坊的主人鮑氏家族,稱其為“慈孝天下無雙裏,袞繡江南第一鄉”。
經過一段亭台樓閣,終於來到牌坊近前。樾牌坊群堪稱明清時期建築藝術的代表作。雖曆經數百年營建,卻風格統一,渾然一體。與以往多見的木質牌坊不同,這裏幾乎全部采用石料建造,尤以質地堅硬細膩的“歙縣青”為主。青石所築的牌坊高大挺拔,結構精巧,不用一釘一鉚,石與石之間嚴絲合縫,因而能夠屹立數百年而不倒,展現出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與技藝。
眼前的兩座牌坊,分別是“鮑燦孝子坊”和“慈孝裏坊”。氣勢莊嚴,故事動人。慈孝裏坊上有“禦製”二字,表明這是皇帝掏錢建的。
這是第三座牌坊,鮑文齡妻汪氏立節完孤坊。
眼前是驄步亭與其餘四座牌坊。古時凡至驄步亭,文官必須下轎,武將必須下馬,以示恭敬。亭後依次排列著四座牌坊,由近及遠分別為“樂善好施坊”、“鮑文淵妻節孝坊”、“鮑逢昌孝子坊”和“鮑象賢尚書坊”。因官道彎曲,從地麵望去,七座牌坊無法一覽全貌,隻能隨步移景,逐一映入眼簾。
從另一側望去,六座牌坊與驄步亭在田野間排布成景,綠色稻田把這片古老的牌坊群襯托得格外清雅壯觀。
第一次擺弄無人機,操縱的很不熟練,不過總算順利拍下了七座牌坊的全景。
除了牌坊,這裏還保存著一些其它曆史建築,如祠堂、民居與書院,處處透著徽州古韻。
敦本堂是棠樾村的一座曆史悠久的家族祠堂,屬於棠樾牌坊群的一部分。這座祠堂建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鮑氏家族修建,用於祭祀和家族教育。
清懿堂是國內唯一的一座專門祭祀女性的祠堂,體現了徽州文化中對女性美德的高度尊重。還曾接待過世界婦女大會的代表參觀。
棠樾村還保存著大量徽州古民居,這些民居多建於明清時期,依山傍水、布局規整,充分體現了徽州建築的特色。屋宇多為青磚黛瓦,馬頭牆高聳,院落深邃,講究天井通風與采光。屋內木雕、磚雕、石雕精美,門窗、梁枋、屋簷處處彰顯工匠的巧思與家族的品味。
歙硯是徽州的傳統特產,可惜現代人不需要此物了。
造型各異的算盤,顯示曾經的徽商精於算計,可惜現在沒用了。
棠樾村內還有一座三層樓的明代古民居,極為罕見。
午餐我們選擇在村口的一家農家飯店,就餐的同時還能免去景區的停車費,既方便又實惠。
這個菜叫大鍋巴
2. 徽州古城是徽州文化的核心承載地,也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古城始建於宋代,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以商業繁榮和文化積澱聞名。這裏不僅有保存完好的城牆、牌樓、古街巷,還有眾多徽派古民居、祠堂、文廟和書院,展現了徽州獨特的建築風格。
走入甕城
許國大牌坊建於明萬曆年間,為表彰官員許國的卓越功績而興建。它是全國唯一一座八腳大牌坊,結構雄偉、氣勢非凡,被譽為徽州牌坊群中的“重器”。八根石柱支撐起寬闊的牌坊簷頂,雕刻精美,工藝精湛,無論從建築規模還是曆史價值來看,都堪稱徽州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石坊上的題字都出自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之手。坊上“先學後臣',就是先讀書後做官的意思。
徽州古城街道縱橫有序,青石板鋪就的小巷兩旁是馬頭牆高聳的徽派民居,屋簷飛翹、木雕精美,細膩的磚雕、石雕和木雕藝術隨處可見。城內文風鼎盛,曆史上湧現出眾多士人和徽商,形成了“徽商文化”與“徽學文化”的交匯地。
陶行知紀念館,來晚了,錯過了開館時間。
漫步在古城裏的青石街上,一邊欣賞古老的徽派建築,一邊品嚐香氣四溢的當地小吃,行走與味蕾的雙重享受,讓人盡情感受徽州古城的生活氣息。
和美女合個影,為這趟徽州之行增添了幾分溫暖的趣味。
夜幕降臨,徽州古城的街巷燈火點點,青石板路在暖黃燈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徽派民居的馬頭牆、飛簷和雕花窗欞在燈光映照下更顯古樸典雅,仿佛曆史在夜色中靜靜流淌。街邊的小吃攤散發著誘人的香氣,行人悠閑漫步,偶有輕聲笑語回蕩在古城巷弄間。夜晚的古城既保留了厚重的曆史感,又充滿生活的煙火氣,別有一番韻味。
古城夜景
夜色漸濃,我在披雲山莊向大家輕聲道晚安,微風拂麵,群山靜謐,一天的行程也在寧靜的夜色中緩緩落幕。